近来薛晓路和赵薇两位女性导演处女作接连井喷,加上早几年的金依萌和李芳芳,女性导演处女作在票房和话题上皆大有作为。5月10日同日,又有《亲·爱》和《钢琴木马》两部导演处女作面世,其中李欣蔓执导《亲·爱》再度以女性视角,向大荧屏发起新一轮的挑衅。
《亲·爱》的故事并不复杂,讲述的是余男饰演的上海白领高管雪妮正沉浸在丧母之痛中,一个从天而降的农村生母打破了她生活的平衡,原来这一切均是身为开拓民后裔的母亲临终安排,当她渐渐接受命运的捉狎与生母感情渐浓,一份体检报告又宣告了这场血缘关系的破产。《亲·爱》故事虽然简单,导演李欣蔓的叙述和表现方式却颇为繁复。故事同时分两线展开,明线是雪妮与所谓生母之间的戏剧冲突,采取了顺叙的方式,暗线是雪妮与养母的浓厚情怀,通过追忆和画外音等手法来实现。
其中声画错位是《亲·爱》最鲜明的特点,故事中套着故事,暗线中又深藏暗线。比如在讲述父亲的自杀时,导演并没有直给父亲跳楼惨死的镜头,在母亲画外音的追忆中,铺的是雪妮儿子布布在幼儿园看着受伤小鸟挣扎的画面,转过来又是雪妮的画面,耳边回响妈妈被剃光头,小朋友朝她吐唾沫,骂她日本鬼子的记忆,然后才是父亲骨头摔碎的声响。通过声画错位,不同时空交错铺陈,明明天人隔世,切骨之痛又挥之不去。这种手法除了法国的《广岛之恋》和侯孝贤的《好男好女》之外,甚为罕见,既交代了人物性格和命运的背景,又增加了留白的文学张力,同时,还巧妙地规避了开拓民和文革等诸多雷区。
《亲·爱》主题及鲜明而又内敛,显然是取其繁体“亲可见,爱有心”的字解,中间同隔点隔开,亲代表血缘亲情,爱则可以是没有血缘之爱。影片无论是开拓民养母对雪妮无私的母爱,还是凭空杀出所谓生母的微妙感情,抑或是片中引述的狼和狗的哺育故事,皆主打母爱这一大主题。影片的另一个思想性的主题蕴藏在雪妮的小宇宙中,通过主人公身份的迷失与认证,导演试图探索当代人在时代变迁和高速发展中的某种迷失,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该往何处去?”,表面上是雪妮身份的迷失,实际上是当代人精神家园的迷失。
《亲·爱》和马俪文当年《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一样,均属情感细腻且洋溢着个性色彩的导演处女作。更难能可贵的是,《亲·爱》还是一部充满历史质感和社会透析功用的电影,尤其在中日关系紧张的当下,它穿越重重雷区,穿过民族壁垒,站在人性的高度,用母爱的宽厚而包容抚摸众生。李欣蔓作品中所透露出那股尚未被电影工业磨损的锐气,是当今浮躁影坛的一大幸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