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安安静静的猫头鹰
安安静静的猫头鹰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69
  • 关注人气:2
  • 获赠金笔:0
  • 赠出金笔:0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随笔《一次公开课》

(2022-06-15 15:54:39)
分类: 课题研究

一次公开课

一周一思第9周

 

爱上课的老师都是有“课瘾”的,所以当清明节放假前一天,郑老师跟我说:“你上一节课吧!”——“好啊!”我爽快地回答,还夹杂了一丝小兴奋。当天下午就把初步的教学设计完成了,选择的是一篇非常有意思的新课文《我是一只小虫子》。拿着热乎乎的教学设计找郑老师研讨时,她先仔细读了课文,然后对这一课里“屎尿屁”三个必写生字和部分教学环节设计表示了担忧。时间关系,最后她说:“你再想想,我也好好想想。”

收假回来,郑老师找我说,建议还是换一课,比如后面的《寓言二则》。“亡羊补牢”这个故事已经有很多老师讲过,各种教学设计应该都有人尝试过,我兴趣不大。而且每天都有老师按时间上评优课,也不能抢占大家的时间,讲课的事,就先暂时搁置了。

没想到,周一下午赵丹就找到我说,她因为要录思政课,周三早上的评优课实在没有精力准备。那么正好,她的时间我可以用,教学进度也刚好到《亡羊补牢》。于是下午赶快备课,周二早读简单弄好课件,第一节就去唐敏班试讲了。第一次试讲的效果,综合九虎和唐敏的意见就是,前半段凌乱又寡然无味,设计的问题过难,学生说不出什么是寓言故事,也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亡羊补牢”的意思,倒是后半段课文学习处理较好。我自己也是感觉非常不顺畅,很多原先设计好的环节,到了课堂上实施起来和预想效果截然不同。

于是赶快改,下午第一节,又到九虎班试讲。这一次,前半节课通过板书引导把难点内容分散,加上识字游戏,学生很感兴趣。可是后半段课文学习,主线不够明确,引导不到位,导致学习效果不好。

第二次试讲完,我已经没有信心了。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长痛不如短痛。时间紧张,我没有找郑老师研讨,就按试讲后的感受和自己的想法一遍遍优化教学过程,确定教学主线,思考恰当的过渡,修改学习单。同桌互读词语后,手势统计,再进行教读,太浪费时间,何不在同桌读的时候就互相教呢,既是资源利用,又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写字环节第一次试讲放到开课书写课题时,学生速度太慢,中间叫停实在不妥,第二次放在学习课文后,却完全没有时间进行。我在学习单上直接设计成补全书写“亡羊补牢”的形式,既有效控制了书写时间,又在词语中强化了生字,还由此引出“亡羊补牢”中“羊”的出现......

因为一次次修改、否定、再修改,很怕自己记不住,就把教学流程和九虎说一遍,又拉着杨柳说了一遍。

晚上回到家已经快九点了,总觉得从学习“第一次丢羊”到和街坊的对话这一环节过渡不自然。思来想去,改为自读1-4自然段,寻找“两次丢羊的原因”,再从对话里发现导致“一次又一次丢羊”的原因。

早上7点到学校又一次修改课件,打印新的学习卡......

当我踏着铃声走进教室时,觉得自己还是没有记住那些教学流程。然而,开课以后,我发现那些语言和过程就那样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虽然还是忘了一个环节,但整体孩子们的表现超过我的预期,我们都很享受这个过程。课后,郑老师说“一节课没有一句多余的废话”,这对一上课就爱滔滔不绝的我来说,真是最高的评价了。

教学随笔《一次公开课》 

教学随笔《一次公开课》 

记录这些历程,并不是说节课有多么成功,恰恰相反,当我再一次回头看时,发现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反而是短短两天的磨课准备,让我感受颇深。

一、 说和做。说一千,道一万,都不如自己做一遍。教学更是如此,往往自己在脑海中设想的环节非常完美,而实施起来,才发现天差地别。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活的学生,他们的年龄不同,生长环境不同,知识基础不同,就会出现很多不同的情况。在六班和五班试讲时,学生读不准的都是“街坊”这个词,没有人读错“羊圈”,但是我们班上课时“街坊”问题不大,反而“羊圈”这个词总有人读错。所以在课前,要根据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充分的预设,并多次进行试讲,只有经过实践,才能得出最真实的反馈。

二、 教与学。上课的老师和听课的老师关注角度是不同的。上课时,往往专注于自己的环节,听课的老师,多关注学生的反应。因此,听课的老师更能发现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多关注学生是否在真正的参与课堂,是否有足够的思考和交流时间。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更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换位思考,让学生“学”会,而不是“教”会。

三、 你和我。每位老师的教学风格不同,知识层次不同,教学经验不同,所以即使同一节课,理解和设计不同,呈现出来的效果也不同。所以在广泛借鉴和研讨的基础上,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做好取舍,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不可能处处都是精彩,要如同溪流,有平缓处,有暗流处,也有欢歌奔腾处。

四、 课与课。当我们发现一节课很难教或者不想教时,往往是自己的认知和经验局限了教学的设计,就如一开始我对“亡羊补牢”的拒绝。在那些名师课堂上,有新课文,也有老课文,有长课文,也有短课文,课课出彩。所以不在于课文,而在于老师对课文的理解和处理。只要能深研教材,老课文也能上出新意。

教学随笔《一次公开课》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教亦是如此,一次公开课,就是一次对自己的打磨。站在讲台上,就要经得起不断的打磨。唯有如此,才会历久弥新,一直保持向上生长的状态。

 

阅读(48) 收藏(0)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