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冒险的旅程》后记

(2010-06-01 08:45:19)
标签:

杂谈

阿尔贝·贝甘

王安忆

这是我的批评集《不冒险的旅程》台湾版的后记。大块的批评文章这几年只写了九篇,都在这集子里了。大陆也会出版此书,至于何时,不由我做主。

 

 

《不冒险的旅程》后记
  
  瑞士批评家阿尔贝·贝甘说过大意如此的话:有那么一种批评家,他/她的所有作品都是一种私人日记,一种在三重对话中探索和定位的日记——首先是和自己,其次是和他/她所亲近的人,最后是和世界上最伟大的创造者。在我看来,再也没有比“私人日记”的说法,更能准确击中批评者自我与其文字之间的血肉关系了,而这也正是文艺批评予我的乐趣所在。显然,对规范化和客观化的学院标准而言,这种观念意味着学问的歧途。但我以为文艺批评的本质不是学问,而是哲思;它的起点和终点不是知识之钙化,而是心灵之开放。因此,批评者的使命是与自我和他人的创造力对话,与其置身的精神现实对话,更重要的是,借助批评对象这一触媒,与最伟大的创造者所开启的无限可能性对话。由此,批评者、创作者和阅读者共同经历着某种精神内在性的唤醒。
  这本书集拢了我从2002年10月至今所写的九篇作家、文论家和导演专论,此前,它们曾陆续发表在大陆的《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山花》和《中国图书评论》等杂志。这些批评对象,或位居大陆“主流文坛”的至高点,或被称作“非主流”、“异数”、“文坛外高手”,但于我而言,他们都意味着当代中国心灵的不同侧面。揭示这些侧面,探讨他们与社会-历史和最高之“在”的关系与距离,及其创造力的方式与深度,是我批评的初衷。但与此初衷相比,这些文章似乎只是证明了本书作者之无能。如果说它们还有什么可取之处,那么可能就只存在于贯穿其中的某种鲁直的诚意。我不是职业批评家,充其量只能算一个批评票友,于编辑报纸副刊之余,在几位师友和编辑家的纵容之下,开始不知深浅的言说之旅。既然此一言说不受职业要求的驱迫,它便听从了我内心深处的意义焦虑的驱使,怀着参与和介入精神现实的目的,化为迂阔繁复而没有眼色的写作。
  众所周知,由于中国当代文艺已从精神创造的领地,蜕变为利益切割的场所,因此从西方汉学家到中国一般公众,普遍认为这里的文艺不值得严肃对待。但是就我的感知经验看来,这种基于道德优势的抽象否定无益于我们自身创造力的生成。创造只有在高级意义体的长久注视之下,才可能自我完善。文艺批评就是这种“注视”。如果它一直草率从事,那么被扼杀和淹没的将是真正的创造者,而他们之所以被如此对待,竟只因为他们与艺术的谋利者共存于同一空间,这实在有欠公平。因此,负责任的文艺批评,需要与同一语境的创造者深入对话——分享他们的经验,探明他们的盲点,与他们一道,辨认自我的困境和未来的图景。
  本书文章按写作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从中或可看出作者简陋的思维履历。《不冒险的旅程》是我第一篇“正式”的文学批评,探讨了中国作家在威权-市场化社会中,承担真实与平滑写作之间的两难。以“不冒险”命名王安忆的创作,意在指出这位被经典化的作家在两难之中的选择,和她为此选择所付出的道德与艺术的代价。以此标题为书名,则颇有自嘲与反省之意——在写作可能性与精神丰富性的探索中,本书的作者何尝不同样行走于“不冒险的旅程”?
  感谢作家、出版家蔡登山先生的慷慨支持,也感谢批评家朱航满先生的热心推荐,使这本小书得以和台湾读者见面。台湾是激起我太多文化怀恋的地方,2006年10月,我曾到此作短暂的环游;现在,想到我的书将替我继续在此游历,实在感到说不出的喜悦。希望它能得到读者诸君的剀切指正。
  
  
  2009年7月24日,李静记于北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