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格

基本书院,做中国最有价值的教育智库
欲收听更多的林格的《开讲》更多重要文章,请搜索微信公众号——基本书院。此为林格独家授权发布教育声音的智库平台。
美,是一扇门,推门进去,将为我们赢得新的空间,从而获得人生的兴趣与原动力,让我们从向外看转向向内看,进入沉浸到宁静的世界里,终而完善自己的内心秩序。
用审美之精神照耀人生之道路,还意味着,以敬畏、谦卑、有教养的心,去感知、拥抱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于微小处证见伟大,在轻浅时勇于迈向深刻。
一、美,是不讲道理的。
美,是不讲道理的,它就在那里,它有它本来就在的一种秩序,而刚刚好,你的内心秩序与之对接上了,这时你会感觉到一种喜悦,这种感觉就是美感。
美,并无什么学问,所以,“美学”这个词是不存在的,美,只是一种证见,一种感觉,一种抵心的欢喜。
美,并不高深,也无偏见,它是一扇虚掩的门,推门而进,你可以由此进入一个宁静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你的心思变得纯静、清晰,内心会感觉到被某种东西安顿了,人神安定,不再受外在的争执、分歧、争论所干扰。
美,为我们赢得了空间,也开启了我们的感知之门激发了兴趣和热情,如果从这里坚持走下去,便可以创造、创新了。
美,往往是不速而至的。它没有规律可循,倒是和“慢”、“闲”这两个字常常联系在一起。
走得太快,你是不会和美相遇的,须慢下来,抛弃一切成见,带着一颗有教养的、高雅的心,去看待、端详每一物、每一个细节,美就会呈现出来。
“忙”,就是“亡心”,心死了,心死了,是到达不了美的世界的。心境上只有“闲”下来,“闲”,就是 “閒”,“依靠在门上看月亮”,美,就会不速而来。
美,就是心到了,而心到的地方多了,别人可能不曾去过,你的格局和底蕴就会变得辽阔、深厚,而心的路、心的历程,正是美的经验沉淀下来以后的丰富与诗意。
套用一句话——人生不止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美的空间、美的未来,让你的人格与众不同、充满感染力。
二、美,平时无用,关键时刻可以救命。
美感,就是人隐约感觉到了某一种发展可能。
而发展的可能性,取决于一个概念:对称。
这个世界是对称的、和谐的。大自然中,都是对称的,比如人的耳朵、眼睛、鼻孔等等,都是对称的,事实上,天造地设,这个世界是由有和无、左和右、阴和阳、前和后等等对称性构成的,而这种对称性,必然会反映到人的大脑里,人的大脑中,先天就预设了对称这个“程序”,因此,如果感觉不对称,我们会觉得不美,并有一种求对称、求完美的冲动,这种冲动,正是人的觉醒的“醒点”。
在中国书法、绘画艺术中,其精髓也是在于阴阳、和谐之中。我们会觉得一件作品美,一定是其中呈现为某种对称性:刚柔、虚实、黑白、有无、浓淡、远近……我们能感知、感应到这种对称之美时,可能一下子就醒了。
在教育中,启发和培养能力,正是从这里切入的。有和无,是对称的,充分地展示“有”,让对方强烈地感受到“无”,即“该有而没有”,他就会产生一种发展的可能性、主动性,加以引导之后,人的能力就形成了。
当然,我想讲的还是,以美物为船、为载体,把我们渡往彼岸去,从而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生活。
美,看似无用,但是平时可以用来养心,关键时可以救命。
三、美,提升我们的内心高度。
美,就在那里。
可是,很多人视而不见或者熟视无睹,那是因为他内心没有秩序,很乱、甚至丑陋不堪,他接收不到,而美也进不去,它懒得走进去。
美,一方面可以提升人内心的高度,让我们有教养,并呈现出高雅的一面;另一方面,我们只有持敬畏之心、谦卑之心,美,才愿意跟着你、陪伴着你,促使我们调整自己,此时,你会发现,美,无处不在,触手皆是。
美,与“性价比”无关,天天谈论“性价比”的人,心在低处,离世俗太近,离神圣太远,他接收不到美的呼唤与启迪,他确实是无趣的、可怜的,即便他已是亿万富翁或者达官贵人。
教养与高雅,意味着,身可在世俗,但心必须在高处,这时,美就会来照顾你、抬举你。
美,不是追求而来的,而是你调整内心高度之后的自然而然。
美,就在那里,一物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无声息的歌唱……
四、美,或许可以从这里进入。
美的进入与抵达,有很多门路,我试着举几个:
(一)美,从珠圆玉润进入。
以前我讲过,远古的先人对美的认识,大抵是从偶然发现珠子的圆润开始的。
圆,在中国文化里,是人们最喜欢的形状。
圆,意味着“不冲突”,它没有棱角,我们通常把一个人历尽沧桑之后拥有的成熟与智慧,称为“圆熟”、“完整”。
凡古老的民族都喜欢圆,圆是一种历经时间淬炼后的呈现。
深层次而言,是因为人类本身有很多的缺陷与不足,所以渴望美好与圆满,由此而迈上美的历程。
然而,要形成圆,那就需要“磨”,而“磨”,就意味着“耐心”,意味着“指尖灵活度的正强化”,当然,也发展了人类的大脑。
我们熟知的一切珠圆玉润的美物,古珠,手钏,项链,念珠,都可以看出人的“耐心”与“坚持”的痕迹,让我们陡生敬意。
美,因耐心而生,亦因人类渴望圆满而得到发展。
(二)黄,无上的美色。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黄色有着明晰的认识。
轩辕氏以土德王天下,土色黄,故称黄帝,人文初祖,以黄而形成“皇天后土,日升月恒”的图腾信仰,黄属吉祥,属富贵,后世各朝也以黄为专用之色,百姓不得僭越。
黄色,所蕴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最重要是“母亲的土地”,象征着朴实、厚重、稳定,也常常用来形容强大的包容力。
宋代诗人戴复古有诗云:
黄有很多种,柠檬黄、米黄、淡黄、浅黄、姜黄、鹅黄,当然还有刺目的金黄等等,但,在诗人心中,“梅子”、“枇杷”熟了之后的黄,胜过一切人工颜料的黄,我们可称之为“熟黄”。
我开始具象地触摸到“黄”这种人间至上之色,并为之震撼进而染心,乃多年以前,有缘与村郎兄相识,他早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后进藏生活多年,著有《藏地孤旅》等重要著作,是一位精神高贵的独立学者,由此,让我深度地亲近了藏地古董蜜蜡,至今我也坚定地认为,黄色之美,美不能言,莫过于此。
在西藏,生活在恶劣环境中的先民们,持有关于邪恶和正义的民间信仰,他们认为人生中诸多的不幸皆因环境中的邪灵造成,为了避开邪恶,保佑自己,他们哪怕再穷困再卑微,也会拥有几颗珠子,作为世代传承的护身符,后又融入藏传佛教的体系之中,有“佛教七宝”之说,经年在佛前供奉,使之更具威力、更显神秘。
其中,蜜蜡,作为众多珠子中唯一的黄色之杰出代表,佛教七宝之一,脱颖而出,它象征着大地……色如蜜,油润,细腻,经佛前上供、传承盘玩后,由于时间沉淀,内在结构发生了微妙变化,尤显温润可人,在我看来,是藏传佛教中最为染心的殊胜之宝了,若是佩戴一颗或一串这样的宝物,人渐渐会变得温润,且具有极强的包容力,或许是物我相融吧。
蜜蜡般的“黄”,是无上之美色,也是进入美的空间的一把神秘之钥。
(三)茶,是一座通往美好生活的桥。
茶,是人的物质与精神的连接点,也是中国人从此岸走向彼岸的桥。
林语堂先生讲:“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他还讲:“捧着一把茶壶,中国人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
谈茶文化和茶之真味,一篇文章是谈不好的。但,若能跳出来,从滋养人心的角度,站在美的广度以及价值的高度上,则与教育同源:
(1)茶之美,生于敬畏。
在茶面前,人是卑微的。
不懂得敬畏的人,是喝不了茶的,他只能喝到苦味,还不如可乐。
喝茶,要有对茶树以及生长茶树的泥土,对滋养它的阳光、雨露,充满敬畏。
茶,要成其为茶,至少要经过十数次的工序:掐、揺、炒、焙等,历经人生之煎熬而从无怨言,在这方面,人比茶,差太远了,别人随便掐你一下,骂你一下,你一定受不了,立即暴跳如雷。
每一杯茶,隐藏着如此丰富的信息,那么伟大的东西,却又谦卑地来到人间,不管对谁,它也不嫌弃,无私地给予和释放。
(2)最一流的喝茶人,喝一杯茶,一下坐到山上去了。
上次与皇甫兄在武夷山论道教育,他说,来武夷山,喜欢一个人坐在茶树下,坐上半天,与茶树与茶树上的青苔对话,与那片天地对话,与茶树所面对的佛岩对话,把自己沉进去,从而领略到真正的茶韵。
他是一流的喝茶人。
若再回到嘈杂的现实中,再喝上一杯茶,内心里崇高的东西,就会重新被激荡出来。
茶,是现实世界中的君子,它引领我们从世俗走向神圣。
喝茶的过程,是在我们心里沉淀、积蓄、生发智慧的过程。
(3)茶,以安心,以宁静,以享受生命中片刻欢愉。
我在有一间小小的茶室,十年来,来我这里喝过茶的校长、局长,估计不下于3000人了。
所有人都说,一坐在那个空间里,心就静了,就安心了,然后再喝茶,每一道茶都格外清香而富有韵味。
千利休讲:“只有美的事物能让我低头。”他还说:“美,我说了算。”我深有同感,在茶之美面前,谁都会臣服,因臣服而安心、舒心、不揪心。
(4)陈年茶,才能让人变得厚重。
中国茶,个人认为,有两款比较具有育人心性的价值:一是云南的古树普洱,二是武夷山景区七平方公里内的正岩大红袍。
近些年,我的茶室所喝用的,主要是武夷正岩大红袍,比如肉桂、水仙等几个传统经典品种。
由于受到圣辉兄、养滨兄等武夷山传统工艺制茶大师的教益,让我受益匪浅的是陈年茶。我认识到:陈年茶,就像陈皮一样,经过了长时间的沉淀,去了火气之后的茶之生命,用水冲泡激活之后,更加幽远、深沉、厚重。
当一杯陈年大红袍入肚,它与我的身体是吻合的、不对抗的,且可以立即澄清、去除自己内心深处那么一丝丝的浅薄、邪气,扶正祛邪,从而庄严了人的生命。
归纳而言之,茶有三德:敬畏,包容,厚重,只有把这三德活出来了的人,才配喝茶。
其实,我还不算真正的懂茶,就像还不算真正的懂教育一样,在茶与教育,我感觉永远是一名小学生,永远在“背着书包上学堂”。
关于美的进入,还有我主张的“教育物质理论实践体系”中的最美之物。我以前讲过:“我所选择的每一件物质,都将成为传说”,因为他们都是美的一扇门、一座桥,领着我们走向生命的深处、走向美好的未来,是为“传承”是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