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林格:教育就是人之常情

标签:
转载 |
听了禹老师的讲座推荐之后,把深圳图书馆及福田图书馆以及青番茄上林格的书都借来一读,深以为然。
又找到林格先生的博客,非常喜欢其中“林格小杂感”系列,谈教育,以及更大范围的社会、人文、心灵、时间,条分缕析,殊有诚意,值得细看。
遂复制整理成文档,与君共享。
分享地址在此 林格小杂感
附:林格小杂感(62):教育,就是人之常情
1、教育,就是人之常情。
经常反思的是,我其实没有什么通透、深刻的教育思想,更多的是对教育的真诚,因为心怀真诚,所以可以屏蔽很多非本质性的问题,透过表面现象,归位到原点上去。
在我看来,教育即人生,人生即教育,甚至有时候会大胆地想,教育根本就不是也不需要什么理论,而是人之常情,是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参透人之常情,教育,就了然于胸。
很多人说我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其实,我思考、阐释的问题都只是一些常识。这些常识之所以会被人认为“独到”,是因为这个时代常识缺失而已。常识是一种对生活的基本态度,与思考方式无关。
关于常识,特别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常识,我有一个“捷径”,或者叫“习惯”,让我受益匪浅。那就是读古籍善本,因为现代人不读了,而我坚持每天睡前阅读几页明清善本(还有催眠效果),所以经常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价值,纯属“捡漏”。常识,历久弥新也!
如何发现常识的价值?不仅仅是常识的价值,一切价值其实都将归结为“人心”,比如,我认为有价值,你可能会认为没有价值,其实东西还是那个东西,而这需要我们有眼力去洞察其价值,并有勇气去理解并发挥它的作用。人的智慧的生成莫不如此。
回归常识,还有一种很好的方法,那就是——以人为师,方可为师。十几年以来,我坚持认为,只要真诚地不断地向一线教师和校长学习,教育就一定有活力。这也是我秉持“用脚做学问”信念的根本动力所在,因为只有这样,方可回归常识,教育之智慧因而永不枯竭……同样,一线教师和校长只要不断向学生学习,同样水到渠成尔。
教育的常识之一:人饿了就想吃饭,人渴了就想喝水。
不饿不渴,再香的饭再好的水,人都没有兴趣。学生的学习亦如此,只有脑袋里空了,才会主动学习,除此以外,外力怎么诱惑、激发、赏识、惩罚、教诲,都是事倍功半甚至无效的。学习是道,道为本能。
任何比方都是有缺陷的,只做理解教育本质之用。可以想到的是,学生的学习的核心部分确实我们是教不会的,那是一种高级本能,我们惟一能做的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一起去发现、体验知识之美丽。
药家鑫的父母最近反思:由于过于严厉,使得药家鑫不敢面对错误,酿造了恶果。不敢面对错误,躲避惩罚,是人的天性。我们并不怕孩子犯错误,怕的是孩子不敢自己面对错误,不敢自己去承担责任。而过于严厉(并非严格),确实让孩子长不大,这是教育的一个大智慧、大觉悟。
实践证明,大多数优秀的人才都是严格教育出来的。严格,关键在于“格”,格就是事前的契约,是要求的明确,一旦违约,须惩罚;而严厉,通常表现为一种情绪,是色厉内荏,对于孩子来说,是吓唬,是恐惧,是对其自尊的伤害。之间界限需要教育者自觉、自悟。
教育的常识之三:人往高处走,沿着阶梯走。
人天生向上、积极,每个人都“想好”。这个似可从生命的起源开始来理解,主动、积极的那个精子战胜了亿万个竞争对手,终于和卵子结合,而成每一个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是值得敬畏的,大家天生就是积极、上进、勇争第一的胜利者。这种与生俱来的主动积极性,将伴随每一个生命发展的全过程。
但是,内在生命根性的“上坡”发展的路径有很多选择,比如跃进(顿悟)、渐进(低效学习)、梯进(沿着阶梯走)、激进(暴力革命)等等,人类历史的进程,就是在探索发展路径的进程。
我们之所以倡导“梯进”,是因为“阶梯”是一个系统工程方法论,哲学观。从效能上讲,梯进的成本最低,风险最小,效率最高。也许我们的教育思想在面向世界时,是一件能拿得出手的东西了。
当然,更加重要的是,在教育实践中,可以实现“低起点、小步跑、明定位、勤反馈,好评价”的教育五项基本原则。或许,梯进并不是最理想的,但由于我们的时间有限,我们更想让每一位学生每一位教师在有效的时间内都能获得成功(素质教育的本质),不得不选择“梯进”而已,主要价值是不浪费时间,同时以高度尊重生命个体的主动性为核心,参照系统工程的思维方法,实现每一个生命的内在自觉。当我们的生命实现自觉、自由了以后,也许不经意地就可以把“阶梯”放下了,就像人过了河,不必担心人会把桥背在身上一样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