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格小杂感(251):德性的内核

(2014-07-19 09:27:17)
标签:

佛学

林格

教育理念

文化

情感

       林格小杂感(251):德性的内核
       教育物质之美:清代藏传完美油润玉化嘎巴拉108念珠,配老利玛铜三通,神祗之传达。

      

       1、教育的使命。

       人类的发展史,本质是人类不断发现自己的过程。教育的意义,正是加強了这个过程。因而,现代教育依然需要延续这个根本使命,即引领学生发现自己,从而开发自己、创造自己。

       因此,教育的途径是,设立不同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使得学生在“课程”中不断找到自己。

 

       2、顺应而道。

      人是最大的自然。意思是,反观人的生命发展的规律,即反观了自然的规律,其中有正性亦有邪性,是天定的。万法归一,教育宜顺应、依靠、引导、规范之。

 

        3、典雅,通达,有效。

       大师都是简单的。无论是设计哲学、技术创新、生活美学,还是教育思维、人的发展,最高境界都是“简单”(simplicity),简单不是廉价、寡小、陋狭,而是典雅、通达、有效。

       纵观人类堪称教育大师的特质,均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深刻。具有独到的见解,直抵事物本质。二是活化。只讲经过二度消化了的、深入浅出的内容。三是解决。而非解答。四是清晰。逻辑严密,精准节约。我也把这四个标准当做教师培训质量的四大评价标准。

 

       4、未经提炼的,是不可靠的。

       未经提炼的思想,是不可靠的。

       提炼是淬取,是蒸馏,是升华,也可以是沉淀,每一个人的方法不同,但必须经历这个过程,其话语才具有公共性,才不致于浪费受众宝贵的时间。这是一种道德。

 

       5、寻找德性的内核——由外而内的改变。

       德性培养的过程是,引导人在自然、生活及阅读、学习中,发现不同的美,从而内化为良好的内心秩序和高洁的道德修养。故德性的内核是美。

       对于教育物质以及古物的收藏和欣赏,实质就是对于美好德性养成的一种尝试和探索。收藏是表,研究探索其美的实质是里。如果仅仅是庋藏,缺乏学养,是不可能真正理解这些古物的内涵,收藏只是一个仓库,如果藏品转手,自己便什么也没有了。而真正能留下的,该是对这些藏品的美的心得。

       教育物质及古物自然会有很高的价值,特别是其经济价值逐渐攀升,这让人高兴,但藏品不能当饭吃,不能被外在的经济价值所迷惑,而应当提升到精神层面来理解,才不至于陷入虚无主义的困境。

 

       6、笨拙的力量。

       当方向对了,还是笨拙一些、慢一些好,因为下过笨工夫的人是不一样的,而好的品质是“慢”出来的。我自己的不安是,外在显得很有“智慧”,而实际上则不然。我内心真正渴望的是一种钝感和无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