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物质之美:(明代)老琥珀巨版手把件。与古物相处,滋生一种沉静之气。草堂珍品。
1、教育的真谛。
多少教师用尽机巧却换来学生的怕学、厌学?这个反问,始终贯穿我们主导的教育内涵改革之实践过程。比钱学森之问更有现实意义。
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教育的“一”就是提升生命,这是本体,一切教育须以此为原点,只有回归到这个原点,方可真正把握教育的真谛,即:不惜一切代价组织学生自己学,从而提升生命价值。
2、与古物相处,让人庄严、谦逊。
与古物相处时,最是迷人的是那古物悠长的、由时间滋生出来的光泽。这种光泽照进心间,使人庄严、谦逊。
俯仰于天地之间,不断寻找自己的立身之处,是现代人的一种精神困境。惟老物之灵,它无言而化育天下,在劝诫你的皈依,助你静观而后动,立于天地之间。
物比人的寿命长,但物本身并非本体,是人的生命的参照系,本体在我们的心里。若两手空空,无所“把握”,人会迷茫、无助……尽管最终仍然两手空空,然后心灵已经充实、安在。
3、素质是这样养成的。
与具有岁月痕迹的老物件相处,必须缓慢,因为这是疼惜祖宗传承的珍贵资源。而人只有在这种缓慢中,才能生长岀平和中正之气。
做了那么多年的养成教育,渐渐意识到,人的行为的改变,须有一种载体,或者是具体的教育物质,如古物,或者是精神之树,比如认真写字、把一件事情做到底。我们一直以为知情意行,知是首要的,然而情更是不可须臾或缺的,“情”的生成,须有一个可以体验到的具体介质,然后才可坚持、才能内化为人的一种素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