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染心”。
听汪涵讲故事,他说,有一个日本人,经过多年修炼终于成了仙,有一天在云端看见下面溪水边有一个少女在用脚踩洗衣服,少女的脚踝很美,仙人一下子染了心,就从云端上吧唧掉下来了。很喜欢这里的“染心”,人一旦对某一种东西染了心,就无法自拔。
所谓染心,就是“一见钟情,不能自拔”。著名作家海岩也有被黄花梨“染心”的经历。海岩是一位著名的黄花梨收藏家,他踏入黄花梨的世界,是机缘巧合,但似乎更是一种必然。10年前,室内装修正掀起“混搭风”,西式沙发配一个圈椅或木箱颇为流行。一天,海岩的几位同事提议去买点中式家具。据说河北香河的家具便宜,几个人便坐一辆面包车去了香河。在一个家具城中,海岩看中一个官帽椅,从1500元砍到1000元,这成了他购买的第一件中式家具。后来,有人打听到河北大城的家具更便宜,海岩和同事们又去那里买。回来的路上,经过燕莎的一家家具店。海岩说:“要不下去看看?”朋友郑重其事地说:“这个不能看,那里卖的是黄花梨,看了就拔不出来了。”海岩一向对自己的自制力非常自信,偏要下车一看究竟不可。结果恰恰是,海岩对黄花梨一见钟情,真的拔不出来了。多年后,海岩笑称自己“玩物丧志”,回想当年朋友的劝告,“后悔”道:“这个真不能看。”
我想,一个人如果没有被染心的经历,他的生命是多么的苍白、无聊。从教育的角度上讲,染心就是痴迷,是情感的最高级别,也是人学习的最高境界。


乾坤一草堂——中国教育会馆教育物质鉴赏与收藏:辽金南红瓜项链,配老紫檀珠108籽及辽金金刚铃,可染心也。
2、做扎根的教育。
尼采说,人跟树是一样的,它越是向往高处温暖而光明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而潮湿的土地。而根性的伸展,是静谧的,是深入的,是不为人察觉的,慢慢地渗透,慢慢地汲取所需要的水分。
做教育,最要紧的是根,如果没有根,就不能“文”(存在),何谈“化”(内化)之。而这个根应当是心性,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沉淀,体现为四个字:“虚”、“静”、“清”、“净”,这四个字概括了教育者的内心高度。
3、教育的三大智慧。
我的新书《教育的温度》(限量1500册,布面精装,每一本签名),因为制作极为曲折,到今天才听说刚刚印好。做有温度的教育看来真的不易,做有温度的教育,是说有温度的话,上有温度的课,写有温度的字,像孔夫子一样做温暖人心的教育:“不急躁”、“不极端”、“不尖锐”。
教育是需要方法的,但执著于方法则必然陷于失去智慧的局面。教育的智慧来自于对教育的忠诚,对教育对象的忠诚,也包括对自己未来的忠诚。那么什么是教育的智慧呢?
一是“曲”。“委曲求全”是教育的一种大智慧。河流因为“曲”则能养鱼,攀登因为“曲”而能领略路上风景。“曲”,乃因为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慢的过程,是一个慢慢累积的过程,因为“曲”而生成教育的路径和能量。
二是“守”。教育者一定要有“守”,守住自己的情绪和内心的宁静。事实上,决定孩子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的是情绪。处于“悲观”、“惊恐”之中的孩子不可能学得好。而孩子的不良情绪来源于家长和教师的不良情绪,准确地说,教育者的“焦躁”、“忧愤”决定孩子的“悲观”、“惊恐”,因此,教育的一切力量都在于教育者的自我修行,归于内心的平静与气度。
三是“导”。孩子是需要引路的,特别是行走在如夜的求知路上。但教师和父母并非要做很多,可以说,只需要做一件事情:自己成为一盏内心亮堂的灯,永远走在孩子前面的远处,映照前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