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物质之美:清代南官帽椅,座椅是教育物质中的重点。
1、生成——如何做到“心中有剑,手中无剑”?
我从来就不认为我能教会老师什么,只是带领大家不断发现自我,激扬自我,创造自我。这正如教师也不能教会学生什么,只是带领孩子一起走向知识……
有人问我做即兴演讲的秘诀,为什么不用备课不用PPT不用讲稿,而能千变万化、深入浅出而逻辑严密?其实我的秘密就是两个字:生成。对于来说,眼前的一切都是课程资源,只要逻辑清晰,课程的框架与目的明确,形式与内容完全可以依靠“生成”。这,正如教师在课堂上,生成的才是有生命活力,一切教育的智慧都在学生身上。
当然,价值观是需要“藏”起来的,逻辑、框架和目标也是不必挂在口头上的,“生成”的美妙,就在于信任、尊重人的无限潜在、充满生机的生命未知。
2、如何攻读经典?
熊十力先生谈攻读经典的方法最为著名的是八个字:沉潜往复,从容含玩。
在我们的记忆中,古代最善于“沉潜”和“含玩”的是清代大学者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诵,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功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
而所谓“沉潜”,对于我们来说,古代经典很多,已不能人人尽读,但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据钱文忠先生说,季羡林先生阅读和翻译《罗摩衍那》就耗费了将近十年时间;王元化先生花在黑格尔和《文心雕龙》上的时间,也以二三十年计。
3、养成教育刍议。
近日再读关于“玉养人,人养玉”的文章,颇有趣味:
——俗话说“人养玉三年,玉养人一生”。古人认为玉为天地之精华,最能蓄“气”,现代科学则认为玉中的微量元素有益人体,而且玉所产生的光电也能疏通经络,调节生理机能。
——人们佩戴玉石时,其元素则通过与耳垂、颈部、胸部、腕部、指部、发际等部位的皮肤,直接接触而进入人体。玉石放射出的负离子,则通过呼吸道进入而被人体吸收。还有远红外线、生物电等其他养生功效,人体均可通过不同的途径予以“笑纳”。
——佩戴老的好的玉石,内心会有一种满足感与自豪感,这种“知足常乐”、“自得常乐”的感觉有益情志健康。同时,佩戴一件珍稀昂贵的手镯,生活中,时时处处必然会谨小慎微、小心翼翼,防跌防碰,这必然就减少了事故发生的几率,这无意中亦起到了一种“行为养成”的作用了。
养成教育的真谛是“我们养出了玉,玉的生命因此被我们唤醒,反过来就养我们了”,这正如,我们“养出了习惯,最后习惯养出了我们”。
换言之,养成教育的最高境界应当是文化,关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为熏陶教育也。而文化需要有一种物质载体,即如佩戴一块明清老玉,有了岁月的累积之后,才能温暖人心、滋养人心、化成人心。无论家庭文化,还是校园文化,装修、设计都不出来“文化”的,靠的是岁月沉淀、人物相养。

教育物质之美:清早期和田玉手把件“辟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