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的最高目标。
教育的至高无上的目标应当是培育生命。把生命以外的东西看得高于生命,或者认为更有价值的话,必然导致生命受到压迫。当前教育改革的所有问题归根结蒂还是两种价值观的平衡和斗争的问题。
毫无疑问,能培养面对未来人才的教育,应当是以生(命)为本的,因此,有意义的教育改革的逻辑就应当是以养护、引导、激扬、解放人的生命为起点。
2、文化立校的基本原理。
在中国古代,“美”就是“德”,美德是也。鲁迅先生和蔡元培先生,当初也都强烈支持“以美辅翼道德”,从而“渊邃性情,高尚好赏”。但他们都没能实现,是因为需要一个承载美的精神的物质体系。
各宗教的精神在自己的教徒中的实现,是因为有殿堂、有庙宇、有法器、有经典著作,而美的“处所”和美的“法器”是什么呢?
以文化立校,以文化育人,当以构建美的物质体系(比如藏书)和美的物质空间(比如书房、书香校园),来滋养人的心灵的生长,这也是我近年来正在全力以赴的一个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的题目。



养成教育之物质:清代珍品,铅活字广百宋斋版《西游记》,该书品相如此唯美者,较为难得。
3、年度阅读计划校本化。
今天做了一天的案头工作,帮助“我心目中最美好的10所中小学校”之——广东广雅中学建立校本化“师生年度阅读计划”,规划要点包括:目标界定,分级梯进,书目答问,导读提要,版本推荐,活动推进,校本评价等。试图建立一种内洽的、有机的、体验的阅读文化体系。
关于阅读文化体系的构建,我喜欢校本化,而不喜欢探索提炼一种模式后在全国范围内去推广,因为每所学校的文化土壤不同,应当使之一校一品,扎根、经常、充满生命活力。
4、关于教育物质的收藏。
我所首先提倡的教育物质,是艺术品中那些具备教育价值、能帮助实现美的意义的精神食粮,虽然具有投资属性,但对于收藏者来说,真爱应该是第一位的,这是与其他投资市场不同之处。
一个人如果收藏一件教育物质,必须对这个物质具有深深的喜好,喜好到了极点才会占有,这才是收藏
的真趣。李清照在《金石录后续》中记述自己与丈夫收藏金石古籍之乐,“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教育物质是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历史遗存,是人类文明在传承中积淀的精华,是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基因,是可以传代的精神食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