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林格
林格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3,825
  • 关注人气:5,30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格小杂感(142):是什么抹杀了我们的神性?

(2012-10-27 18:09:23)
标签:

教育价值观

林格

家庭教育

书房建设

藏书

    1、生命的根性所在。

    每一个生命的诞生,都是天然命定的,其内在信息系统上并非为0,而是宇宙赋予了其生生不息、不断传承的文化密码。我想,如今的生命一定比2000年前的生命有所不同,不同在于生命信息总量因为人类文化的演进累加而不同,但同时也一定有相同的,相同点应当在人的生命根性上,这个根性就是人的心灵。

    人的心灵是与宇宙沟通的唯一器官,它有特殊的感应、感知能力。是心灵使人类得以发展,也许,人类的进化,也是依靠这个生命根性的张力而实现的。

    

     2、是什么抹杀了我们本来的神性?

     我们是不是原来也是有神性的呢?如今到那里去了呢?

     它,还在那里,不然我们为什么会经常对于婴儿的独特的灵性能力惊诧不已?只是我们可能掩盖了甚至抹杀了它们,使他们随着年岁增长渐渐消亡。

     教育的目的,并非创造生命根性之力量,而是还原、发现、激扬其本身的价值。

     可是,这里有一个悖论,人类为了传承心灵之信息,创建了复杂的符号系统,本来这个符号系统只是一种工具,可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没能回到生命之核心或者根部,这种符号系统往往统治了整个教育,导致掩盖或者抹杀了心灵的各种本然价值。《窗边的小豆豆》作者说:过于依赖文字和语言的现代教育,恐怕会使孩子们用心去感受自然、倾听神灵之声、触摸灵感的能力渐渐衰退吧。

     那么,符号系统就一定是万恶的吗?非也。只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必迷信这种符号系统,并且可能试图引导学生自己去创造吻合自己生命特质、充满个性的新符号系统。

             林格小杂感(142):是什么抹杀了我们的神性?
家有藏书始富贵之:植物名实图考,16函80册,雕版刷印,玉扣纸,该书为中国植物图志大全,乃我至爱之书。

      3、书香养心。

    作家徐鲁在一篇文章中说:不知是谁最先使用了“书香”一词,用得真是好极了。书的世界就该纸墨飘香,仿佛予人玫瑰之手,芬芳犹存。我猜想,旧时所谓“敬惜字纸”之说,当也源于对书本的尊崇、敬爱和珍惜。

    那么如何敬惜字纸呢?徐鲁说,马家辉有一次带女儿去参观一个古书展,小女孩独自在各个书摊面前左看右看,很明显不可能买得起那些动辄三四千英镑的古书,但是那些英国旧书商,却都会耐心地给小女孩讲解书架上那些珍贵的版本的典故和特色,没有丝毫的不耐烦,言谈亲切一如小女孩的祖父。

    书商的友善令人感动,值得思考的是我们如何传承文化。尽管电子书时代似乎已经来临,但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书香永在,文化传承不可能断根。

       

     4、养人之美物,南方有嘉木。

     在家庭文化中,我经常倡导使用“嘉木”来构建家庭文化物质体系,比如楠木、紫檀、黄花梨、鸡翅木等等,从古至今,人类就从来没有和木相互分离,从来命运相关。

     木器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在西方人的眼中,木器和瓷器是中国文化两大精髓,其他的他们并不重视。

     木器以其生命的精气神来养人养心,而任何一块原木,均有年轮、有呼吸,它们的生命在继续延伸,到了书房和办公室,我们与之相融、对话,共同完成生命的提升。女作家安妮宝贝有一段话说得很精彩:人该如好木,岁月会让珍贵的质地更有分量,以内在、密度、硬度、特质,对抗外界流动及喧嚣。凭着天生样貌和身材,以年轻取胜,并不是高级的优美。被生活锤炼过,充满内心历史,最终心定意平。这才有了人的品质。 

      林格小杂感(142):是什么抹杀了我们的神性?
      家学俱乐部之:金丝楠独板大画案(宽度95厘米,长度250厘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