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林格
林格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3,345
  • 关注人气:5,30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格小杂感(103):反教育

(2012-06-04 20:36:08)
标签:

教育

    1、空间。

    每个人的生命的发展,从子宫起始,就是在一个丰富、自由、温暖的空间里自主生长的,而离开子宫以后的“空间”,就是我们的教育所提供的心灵生长空间,虽然是抽象了的,但其特征和要求是一样的,应当也是自由温暖的,这是生命的本然需要。

    延而伸之,教育所提供的心灵空间,不仅需要物质与知识来承载,更需要教育者自身的精神滋养,既有精神滋养又有物质与知识承载的空间,那就是文化了。因此,可以说,教育做到根本上来,就是做文化,包括学校文化、家庭文化、社会文化。之前我说过,文化的内核是价值,那么教育的设计,首先是价值的发现、沉淀与传承。

     林格小杂感(103):反教育
     传世典藏之教育物质:晚清白玉对子一副。

   

   2、反教育。

    与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中国教师报总编辑雷振海先生聊教育困境,他提出一个概念:反教育。对这个概念,我是心领神会的。

    在我看来,反教育的实质就是“控制人的学习本能”的教育,就是“执著于教”的教育,就是表面上说尊重生命发展规律实际上“蔑视人的内在自觉”的教育,就是“用脑不用心”的教育。

    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经过了漫长的探索,终于抵达了“以人为中心”的哲学高度,这个“抵达”说起来轻松,其实来之不易,至少经过了千千万万教育人近100年的时间的艰辛努力甚至牺牲。但,当下我们遇到的挑战是,在实践层面广泛存在着嘴里说以人为本、手里做的却是控制人的主动的极度量化、极度微格化的“反教育”,且还在源源不断引进无数多所谓西方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来作为自己的“理论腰杆”。最可怕的是,很多精英也在集体无意识地做着“反教育”。

    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既能立足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又能自信面对世界和未来,既能让孩子拥有自由、富贵、丰富的心灵,又能激扬生命价值的核心,包括爱和创造。

    三十年以后,也许就不会再探讨这个问题了,那个时候这些都将变成了“常识”,这一天的到来,中国教育一定是自信、开放、强大的,毕竟,我们的教育是有根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