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格小杂感(74):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标签:
教育 |
一、不可居无竹。
陈寅恪说中国文化就是竹文化,是深刻的。竹子贯穿了中国人的精神史。特别是历代文人赋予了竹子,以佛心,以仙骨,以清雅,以不放松,以实用。
二、紫竹院的意义。
凡大学在海淀区完成的人,对于紫竹院的记忆一定是独特的。那座八宜轩上的对联“雨雪风霜竹益翠,诗画书印景怡人”,高度概括了竹文化的化境;在那“竹径通幽”的四时动静中的漫步,可以说培养了一代代的海淀读书人……
三、竹的教育价值。
书房中的竹质文房,校园中的竹园风景,皆不可小视其教育的价值。比如在我主持设计的校园文化中,我常会置一小竹林,或曲径婉转,或窗前竹曳,或水岸清丽,或奇石疏朗,都是学生心灵生长的文化场。再比如,书案之前的竹文房,或者笔筒,或臂搁,或摆件,皆可化境也。
这款“父玩”款的竹臂搁,古人真乃用心良苦,其镶嵌曼妙讲究,黄杨木做竹枝,青玉片做竹叶,银丝做蔓丝,唯妙唯肖。放置在书案上,养心之清玩也。
前一篇:[转载]《三十里陂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