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图说明:教育困境——插画大师兴成先生为“林格教育箴言900句”精心制作)
教育,回归心灵深处
——解读林格教育观——
崔春叶/文
乍看书名《教育是没有用的》确实有点让人不解,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能承认教育是没有用的吗? 如果教育是没有用的,那要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干什么? 带着对书名的疑问,更多的是对书中内容的期待,放假的第一天晚上我就迫不及待的打开了书,当我读完第一章“教育之困”后,我不禁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之中。
不是吗?我们作为一名教师,不也正是被这些困惑所困扰吗? “厌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癌症”。我想这一句话一点也不为过,他真实反映了我们的教育现状。 我们每个老师无论是教一个班,还是教两个班,或者更多的班级,在我们所教的学生中有多少孩子不爱学习,厌学;相反又有多少孩子喜欢学习,发自内心的学习,太少了!一个班中有超过80%的孩子是被家长逼着学习,不爱学习, 不会学习,感到学习是一件苦差事。这种现象我们作为一线教师有深刻的体会,这也是我们的困惑。当孩子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时,无论什么样的教育都是没有用的。为什么不愿学习的孩子越来越多,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林格教授指出: “事实上,我们的教育过程中,一味强调教育的无所不能,把知识当做教学的目的,而忽略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其直接后果就是控制甚至毁坏了孩子的想象力。对教育来说,这应当算是一种人文灾害,这绝非耸人听闻。教育是一把好刀,会用的人进行优质教育;不会用的人变成控制人的凶器。”林格教授一针见血,这样的教育不但是没有用的而且是害人的。
第二章“回归教育的纯真”给我们明确的答案。我想林格教授所说的教育是没有用的中的“教育”是“违心”的教育,而此处的无用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回归教育的纯真”就是要我们做真正的教育,即“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教育的本质是心灵感应,如果我每个人都能与孩子心灵相通,都能走进他们的心灵,让孩子敞开心灵,这样教育会变得容易的多。
“柔弱甚至示弱是一种根本性的教育素养,堪称教育的第一素质。我们很多家长和老师,唯恐在孩子面前不能立威,习惯于高高在上,习惯于无所不知,面对孩子犯下的错误往往疾言厉色,仿佛全天下的真理都掌握在手。”读到这里时我不禁对照自己,我们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做的,而这样的教育结果我们多么辛苦,我们无论有多么朴素或者伟大的动机,我想这就是“无用”的教育。林格教授说:柔和的气息有时比风暴更有力量,我们的声音柔和了,就更容易渗透到辽远的空间;我们的目光柔和了,就更轻灵地卷起心扉的窗纱;我们的面庞柔和了,就更能流畅的传达温暖的诚意;我们的身体柔和了,就能更准确的表明与人平等的信念。
“注重心情的教育,才是美好的教育,才是回归心灵深处的教育。”“看孩子不顺眼,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林格教授的话句句沁人心脾,让我们更加深入反思我们的教育。读到这里我也初步读懂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