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格教育思想评论系列:换一种思维看教育

(2010-07-20 15:35:54)
标签:

教育

育儿

木桩

草料

林格

中国

 

林格教育思想评论系列:换一种思维看教育
换一种思维看教育

 

温暖的未来/文,来源:网络

 

今年学校发给每位老师一本书,林格的《教育是没有用的》看到书名时,每位同事都不觉大吃一惊:当举国上下越来越关注教育,越来越期待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的时候,林格先生反其道而行之,提出《教育是没有用的》。在重视教育几乎成为一种宗教的当下,怎会有如此大胆的反潮流的声音?怎会有如此毋庸置疑斩钉截铁的断语?
我们一向称有五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自古至今,对教育的重视无论怎样评价似乎都不过分。但是,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教育这一牵涉千家万户的重大社会命题日益演化出诸多问题来甚至异化为令人痛心又无奈的种种悖论,教育成为多少人心中隐隐的痛,挥之不去的遮天阴影。在大家对教育感到郁闷又无可奈何的时候,林格先生的《教育是没有用的》居然会出版,这样的书居然有人买,我们学校居然还每人发一本,什么意思呀?发给我们一本这样的书,是不是叫我们这些老师不用教了,混混日子好了,反正教育是没有用的。这些无疑会引起我们莫名的兴趣。去打开书本读一读。
翻开书本第一页,我们就为我们的无知,为我们的误解而哑然失笑了,懂得了学校的良苦用心。懂得了林格先生的教育理念。
林格先生认为,从来没有一种成功的教育,身上背负这么多跟教育无关的内容:升学、就业、致富、成名成家……过于迷信教育技术,迷信教育目标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加以实现,导致了中国的家长太累、教师太累,而教育的生产力却非常低下。林格先生希望能回归教育的本质。关于教育的本质,林格先生的体会是,正如卢梭所说,教育就是生长,这和甲骨文中“教育”这两个字的含义是高度一致的。“教”字,上面是一个棍棒,底下是一个子,引喻为“上对下”的影响。影响靠什么实现呢?靠右边的“文”字,“文”在甲骨文当中中间有一个“心”, “育”在甲骨文中则是“孕育新生”的意思。从本源上,教育就是用心灵去感应、孕育、温暖另外一颗心灵,让孩子的心灵充满温暖与阳光。这个感应、孕育、温暖的过程就是一个人被培养和被教育的的过程。我们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三个维度,即长、宽、高。长,指擅长,人有一技之长,并能不断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宽,指能与人相处和合作。因为我们是一个社会的人,我们的人才必须善于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更要有包容之心。高,指一个人人格的构建,“高”决定这个器的容量,是关键,因为教育的最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可以说,林格先生的观点,首开了对传统教育观念说“不”的先河,让人耳目一新,仔细想来,却是一种理念的回归。当他把“教育是没有用的”作为一个命题来阐述的时候,内心是非常忐忑的,担心师长们批评他“没良心”。最终,回归到教育的根上来、为中国教育进步寻找突破口的顽强理念,战胜了他个人的得失,通过走访了数以千计的学校,拜访了大量的知名教育者家,林格先生以其大胆的言论、全新的观念警世。既是对老祖宗教育理念的诠释,是换种思维来看教育,是对当前教育方式的提升,甚至有点“叛逆”。但是,我喜欢这种“叛逆”。
书中的第一个故事是:《摁着牛头吃草》。老农告诉男孩:“有一回,我给牛添料,故意把一些草料放在它的头够不着的地方。我就是想试一试,看它会不会把脖子伸过去吃草料。只要它一伸脖子,这小木桩就会被拔起来了。可是,它吃完了够得着的草料,眼看着旁边的草,打了两个喷鼻就耷拉下脑袋了。” 是什么拴住了这头牛呢,是小小的木桩吗?不!拴住这头牛的不是木桩,而是由木桩形成的心理枷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牛吃草是它的本能,就像学习是人的本能一样。不需要教育者“摁着牛头吃草”,一厢情愿地训练“牛嘴”要张开多少度、如何吃草。这样强硬和机械训练的结果是“牛”很累,教育这也很累,教学的效能却极低。一厢情愿地强化孩子的自我控制,置他们的主动性于不顾,孩子就会像那头被小木桩拴住的牛一样,小的时候想拔木桩,拔不动,等到长大了,有足够的力气去拔木桩了,却已经没有欲望了。
孩子的本性是不愿意感受到有人在教育他的,当孩子意识到他在接受教育的时候,教育的意义已经失去。孩子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所以,最好的教育方式是无为而无所不为,不教而无所不教。
我也觉得好的学生不是学校教出来的,在学生成功的道路上,老师只是阶段性的领路人而已。对“教育的本质是用心灵去感应学生”的观点,我也认同。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自主学习能力越来越强,他们对老师不再俯首贴耳,老师只有全面提升素养,如朋友般用心灵去感应学生,才能达成教育效果。所以,林格以“教是为了不教”,提出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概念,这很有道理。教育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对人的一生而言,教师的“教”显得太短促了,只有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才能实现教育“不教”的最高境界。把小苗扶正了,阳光雨露、土壤养份给足了,它自然会长成参天大树。教育无痕,课堂同样也不能太说教,“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显然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要使学生养成学习的好习惯,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老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听课、复习、纠错的学习习惯和能力,更要培养和发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发散思维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提倡学生随时可以质疑书本,质疑已有的结论。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 “学贵有疑”,学习就是不断质疑、否定并寻找新的答案的过程。只有让孩子”在游泳池里”才能学会“游泳”,学习能力培养也一样,只有让孩子自主探索才能有所长进。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很多时候,不听话、叛逆、顶撞,其实就像我们身体偶尔的小恙。身体就像我们的孩子,孩子就像我们的身体,不能善待孩子,可以等同于自虐狂,控制孩子的自然、自由生长,压抑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可以等同于古代用裹脚布捆住自己的脚导致脚的畸形。印度哲学家有一本书叫《当鞋合脚时》。书中提到,“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给不同孩子提供适合其个性的教育,让孩子不至于感受到“硌脚”的痛苦,甚至感受不到自己在接受教育,那么教育就是很自然的。
教育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孩子,在给大部分孩子选择适合他们生存的空间和土壤的同时,我们不忍心也不能够放弃那些面临“淘汰”的秧苗。拯救它们的唯一方式,就是寻求另一片适合它们生存的土壤,去释放它们的个性。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孩子。林格先生认为,教育应当使每个人的天性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外来的知识与道德要求,和种树、种庄稼一样,疏松土壤,兴修水利,让根系得到自然发展,教育就是要让人自然自由生长、主动学习。我们的教育就应该是“于无声处响惊雷”, “无为而无所不为”, “手中无剑,心中有剑”,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借用林格先生引用的一位老师的作品结尾吧。
尽管,你是静静的,我的脑海却时时呈现你抑扬顿挫的演说,语重心长的教诲。
你已经完全摆脱了传统教育的冗重,而是从心出发,用爱去融化,”润物细无声”,让教育者轻松的施教,让孩子轻松地被教育。
教育不再是单一,笼统,教条,墨守成规的,而是多方位多角度的,是人性化的,是活生生的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尽管,你是静静的,却有着千军万马的力量!指引着教育的方向!
我喜欢你是静静的,在花丛中,在草地上静静地微笑,能感觉到你真实的存在,尽管,你说自己是自说自话,但分明是如此热闹的互动,无数人已经为你触动——教育者,孩子,家长,男人,女人,仁者,智者……尽管你是静静的。
希望这段话能鼓励了我们,鞭策我们作为老师、家长为了更好教育学子,放下几千年的师尊,静心来继续努力。和林格先生一样,我也喜欢“静静的”这个词,因为中国教育的希望,就在于依靠一种静静的精神力量,自下而上进行一种改变与推动,就像水一样,浸润万物而无言,静静流畅而涤尽污秽烦扰,以一种低调的旋律,把自己放到“无用”的人生位置上,最终实现“无用为大用”。让我们换种思维来看教育,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教育是没有用的!”希望这本书真的能做到化解全民教育焦虑,能拯救孩子,解放家长和老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