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向内涵方向行进

标签:
教育改革国务院体改办教授内涵发展中国教育 |

问:有人说,中国近三十年来,有两个行业的改革是彻底失败的。一是医药卫生行业改革,另外一个就是教育改革。作为从国务院体改办出来的教育家,您怎么看这两个行业的发展趋势?
答:改革是一个永恒的事业,不断改革,不断发展与进步。你所说的两个行业改革成败问题,是因为咱们老百姓对这两个行业寄以了最厚重的希望,事实上,希望越大,失望就会越大。
这两个行业恰恰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四大行业之二,也是决定未来中国三十年发展的根基之业。纵观中国历史上3000年以来的改革事业,凡是自上而下的改革,都很难成功,凡是自下而上的改革,往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量积聚到了一定程度上以后,自然而然地推动了“上”的调整和改进。宝贵的历史经验,不可忽略。
我认为过多责怪体制是无益的,只有朝向行业内涵方向(即事物的内在规律)进行思考、突破,才会有希望。理想的社会,应当是教育和卫生事业极度发达的社会,前者推动人的内在潜能得到自由发挥,后者作为福利事业,保障人的生命安全。这也是实现社会公平与社会正义的前提与逻辑起点,中央也明确提出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尽管“优先发展”的进程仍然需要做相当长时间的努力,但毕竟我们能感觉到不远处的希望。
事实证明,在教育行业,从内涵方向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人,过去十年、二十年都成绩斐然,不仅获得了行业内的认可,也获得了政府的认可、百姓的欢呼。我在讲课的时候经常介绍,当代中国教育内涵拓展思路,至少要看这么几个人:一是广东的郭思乐教授;二是上海的叶澜教授、刘京海校长;三是北京的程鸿勋教授、杜和戎教授、孙云晓教授。他们的研究实践共性是:从人的发展规律出发,唤醒每个学生的内在觉醒与心中巨人,使每个生命的价值得以激扬。
我为此写过一个长达22万的建议报告,于今年秋天提交给了国务院有关领导,主要领导做了明确批示,转发给了相关部委。我似乎看到了三十年后中国教育的基本面貌,如三十年后取消高考后将如何设计基础教育的框架。
问:教育部在教育改革方面承担了主要责任,但许多中间学者认为,过去十年,教育部是无所作为的,甚至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
答:教育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宽广的行业,当然不能认为一个部委就能彻底解决问题。事实上,谁当教育部部长都一样,都不可能立即翻天覆地,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冒进也是容易出问题的。如果从行政角度上来看,党中央、国务院涉及教育改革的部门至少还有——发改委、财政部、团中央、国家关工委、全国妇联等十一个部委或者群众团体,都与教育改革有关。除了主流行政机构,还有很多智囊机构与NGO组织,甚至每一个家庭,都有责任一起来通力合作,齐抓共管。但,教育部确实在教育理论研究、教育内涵发展规律的把握上有必要大幅度加强,至少要做一个内行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