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很多的大师默然仙逝,婉惜与忧虑并存,我们这个时代能否再有大师?
——比如,大师并非什么神仙,而是某一行业中精通、独到、高明的巧匠。所谓大师之“匠心独具”,就是指技巧娴熟而独到而已。在大师的手里,每一件材料都是可以雕琢成器。
——比如,大师首先是一位真正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一定是超越了感性与理性的,是一种悟性认识,即达到——看山还是山的自然境界。季羡林老先生曾经道明真正思想家的特征:我觉得,思想家就是洞明世事,练达人情的人。他们不发玄妙莫测的议论,不写恍兮惚兮的文章,更不幻想捏成什么哲学体系。他们说的话都是中正平和的,人人能懂的,可使让人看了以后,眼睛立即发亮,心头焕然冰释,觉得确实是那么回事。
——比如,大师必须能与农民与菜贩子讲哲学。俗话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但,真正的大师,一定会以自己活化了的、生动的语言,将复杂的问题家常里短地叙述清楚,使人信服。这种深入浅出实际上是一种处理井深井宽的深厚功力。
——比如,大师并非都是有怪癖的,但人格强健。很多人企图成为大师,在没有成为大师之前,先有了一身的孤傲、愤世嫉俗等毛病。其实,大多数大师都是内外谦逊、礼貌的,而且“心平气和、与人为善、实事求是”。但,通常而言,大师在精神世界里需要经验苦难。
——比如,大师通常都是走窄门的。因为显学道路上的人太多太多,没有限制,哪里有学问?在著名作家余华的《兄弟》后记中,有一段这样的文字,意味深长:“耶稣说,‘你们要走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我想无论是写作还是人生,正确的出发都是走进窄门。不要被宽阔的大门所迷惑,那里面的路没有多长。”
………
因为偶然的原因,近来,我把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的所有著作都找来仔细阅读了,再全部阅读了新浪易中天教授的博客,评判的话不多说,不足当然也是显而易见的(大师都是有不足的),我认为,易中天将在15年后成为一名大师(15年是一个期待概数)。
我不知道,除了易中天,谁还可以在15年之后成为大师?余秋雨?陈丹青?周国平?余华?莫言?冯小刚?张艺谋?赵本山?郭德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