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心情 |
朋友,你有没有为自己或家里人的称谓烦恼过?没有?哦!那你一定是家庭人际关系的专家,或者就是目前家庭社会关系还很简单,还没有进入一种复杂的状态,否则你一定会有困惑或者烦恼的。
初中一年级学俄语时,知道俄国人祖母和外婆是一个叫法,男的,不管是叔叔、舅舅,都一样称呼,女的,阿姨、姑姑、婶婶和舅妈也都是同样的称谓。虽然那时候还是孩子,觉得外国人的称谓倒是简单,但也好像太不认真了,还是我们中国人的一套称谓好。
中国人的家庭称谓是够认真的了,别说南方北方不一样,就这江浙两省也够复杂的了。上海是移民城市,但大多是江浙两省人,称奶奶为“阿娘”的,是宁波人,为“娘娘”的,是绍兴人家,为“好婆”的,则是苏州人了,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叫法。因为年代的久远,一代一代的相传,家家户户好像也都适应了。苏州人家的女儿嫁到宁波人家,一开始上门时,就要去适应“阿松”(叔叔)、“阿星”(婶婶)的叫法,将“阿爹”、“好婆”改口为“阿爷”、“阿娘”了,然后就随宁波人家了。我家里父亲是江苏金坛人,母亲是江苏吴县人,两地相隔很近的,而且从爷爷、外公这一代人开始,就在上海生活了,但家里人也有一些奇怪的称谓,令后来进我们家的人搞不大清楚。比如父亲的姐姐,北方人称大姑,多爽啊,可我们都叫她“嬷嬷嫚”,初学者真是很拗口的。南方人称大姑为嬷嬷,是很平常的,为什么要加一个“嫚”呢,是因为苏州人称呼母亲时后面带一个“嫚”的音?小时候我们都很习惯地称呼着,但等到后来的人要问起的时候,奶奶已经过世了,所以谁也不清楚这个问题了。而等我们这一代人的孩子出生后,就没办法顺着叫下去了,于是便改叫“孃孃阿婆”,前面再加上大或小,就把大姑、小姑分清楚了。我堂房爷爷家的孩子,都称我奶奶“阿伯”,我奶奶有个过房女儿,我们都称她为“寄伯伯”,怎么都是男的称呼呢?是金坛人的叫法?我先生到我家以后,在很长的一个历史年代中都没有搞清,这“寄伯伯”是称呼姑姑,还是称呼姑父?所以,一说起这件事,我女儿就要哈哈大笑,说他爸爸笨。
对家里人的称谓真正产生困惑的,是从父母亲有了第四代开始的。我们姐弟四个,我们的孩子称呼我们时都属于正常范畴。我的孩子称我姐夫妻俩“大姨妈”、“大姨父”,称我两个弟弟他们“大舅舅”“大舅妈”、“小舅舅”“小舅妈”;我外甥称我们“阿姨”、“姨夫”,我侄子、侄女称我们“孃孃”、“姑父”。但等我外甥的孩子出生后,这称谓就开始有点乱了。我们这一代人还好,集体升一级,阿姨变姨婆,舅舅变舅公。不过我们的下一代可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互相间就都是堂兄妹、表姐弟的关系了。于是这第三代就造反了,他们也当自己四个人是亲兄弟姐妹,外甥的孩子就称我女儿“大孃孃”,这是哪门子姑啊,都不是一个姓的,但是他们就都愿意这么叫,说不会搞错的。问题的复杂是在第二个第四代的出生,我侄女的孩子问世了,于是每个人都拥有了又一个身份和称谓。我除了是姨婆,又多了一个孃孃阿婆的称谓,女儿这个当大孃孃的,又当起了大姨妈。
最好笑的是要应用这些称谓时,每个人都不能熟练地反应过来自己是谁,该怎么称呼。每当对着孩子说:“叫我。”先要想一想该叫自己什么,每当对孩子说让谁抱抱,总要想一想这个谁该怎么称呼,而说错的事是经常发生。到今年年底前,第三个第四代就要出生了,还有第四个呢,那时候真要乱套了。
这个时候突然想起,还是外国人好,同一辈人,男的一个称谓,女的一个称谓,真简单,不用为我是阿姨?舅妈?婶婶?姑妈?而烦恼。
二〇〇九年七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