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长里短的话

(2010-08-31 16:40:51)
标签:

杂谈

分类: 心情

家长里短的话

有的东西,捡到了,不一定喜欢;但是扔掉吧,还有点不舍得。有些东西,已经拥有了,也不觉得稀奇;但如果没有吧,还十分的牵记。——这就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了。每家每户都能找出许多这样的东西,每年过年前掸年尘时,会下狠心扔掉不少这样的东西,而以后的一年中又会再去买回来类似这样的东西,这就是生活的一个方面,想和这样的习惯绝缘?真是挺不容易的。

人老了,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和自己的父母相像起来,外貌相像、声音相似,连有些习惯动作也很像,孩子们肯定在我们的身上,看到了当年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影子。我们家里,几十年传承不变的事情有好多,比如每周六的全家聚餐,人员已经扩大到近20人了,还常有亲家来造访,趋势是越来越热闹啊。养花种花的习惯也已经从父母亲那儿传到了我们这一代,兄弟姐妹们也都自然而然地喜欢上了种花这件事。早年,父亲每天清晨六点钟打开半导体收音机听新闻,这个习惯被我很好的保存下来了,这几十年来,我也是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收音机,一边起床,忙着准备上班那点事,一边从上海新闻,听到中央“新闻和报纸摘要”,再回到上海新闻,直至上班去。因为至今家里仍有人上班,所以这件事还照常进行着,不知道会不会再传到下一代。

从父母那儿传下来的还有一件事就是买一张《每周广播》。我已经记不清是什么年代,家里就有一张人见人爱,看后又随手搁置的“每周广播”了。那时候还不时兴订阅呢,但总是记得,每星期要有人买回这张报纸,否则,那一个星期所有人都会感到不习惯的。后来上班的人有书报费了,第一件事就是记得每年要给父母亲订一份“每周广播”(现在叫“每周广播电视”了),比订阅“解放日报”还重要。母亲在搬去九亭姐姐家居住时,还关照我,如果九亭订不到“每周广播”,你每个星期一定要给我带来的。我随即就把我家的那一份给母亲转到九亭姐姐家了,省了老人家每个星期的念叨。这以后,我就改成每周四去退管会活动室时,顺便在附近的东方书报亭购买“每周广播”了,而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想起孩提时代家里“买每周广播”的这一份温馨。前两年,我在电视上看到中央台的“中国电视报”在做订阅广告(邮发代号:1-21),1元一份,全年只要50元,是上海的一半价钱,但每期还要多十几个版面呢。为了能看到各地卫视的节目预告,我就去邮局订阅了这份报纸,内容确实比上海的多了许多。怎么样?比起我的父母,我在这件事上又升了一级吧。

话要说回来了,说到我文章开头的那些话了,其实“每周广播”就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东西。有了“每周广播”,也没啥稀奇,有时好几天也不去翻它,簇新的,像刚买回来的一样。但有时着急要找某一档节目,没有“每周广播”也是不行的,所以如果我星期四(出版日)不在上海,我就要关照家人别忘了代我购买。不过这几年,“每周广播”自己也把自己当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了,且不说那些娱乐新闻是不是有八卦的,最重要的是它的主心骨——节目预告,变得非常的不准足,要么只有栏目名称,没有节目内容,要么明天的节目写到今天的节目单中了,让人不小心错过了,而电视剧的剧名也经常被搞错。有时真可以说是一派胡言,一点起不到节目预告的作用,有时还会写一句,以当天电视上的预告为准,放弃了自己的职责。但就是这个样子,一点也不影响别人对它的热情,“每周广播”照样畅销,出版日的第二天基本上就买不到了,如果周六、周日才想起来,那就只有购买“上海电视”杂志的份了,贵了许多,上面的节目单却是一样的不准确。

上海滩上有多少像我母亲一样的老人啊,饭后茶余要翻这张“每周广播”的,而且还很宽容的,你怎么写,她就怎么看。老古话讲了,这就是一张“拾着不欢喜,丢掉不舍得”的报纸,任时代怎么发展,它还是一如既往被老听众、老观众们欢喜着,追逐着。

 

年八月三十一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名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