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陈氏起源(十)
(2022-03-17 11:09:49)
标签:
转载 |
分类: 陈氏札记 |
莆田玉湖陈族人通用楹联之一。联上句赞颂本支派出两位宰相:陈俊卿、陈文龙。宋庆历(1041--1048)年间,陈仁,卜居莆阳白湖北岸。白湖古代雅称玉湖,陈仁为玉湖陈始祖,该派下有:“一门两丞相,九代八太师”之誉。联下句道明八位太师,该家族依序为始祖陈仁,字以育,赠太师沂国公;一世祖陈贵,字美和,赠太师蜀国公;二世无仕。三世祖陈诜,字德言,赠太师冀国公;四世祖陈俊卿,字应求,官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观文殿大学士、太师魏国公,谥:正献;五世祖陈钦绍,字大闲,赠太师永国公;六世祖陈兖,字伯鲁,赠太师安国公;七世祖陈粢,赠太师荣国公;八世祖陈文龙,字刚中,宋末状元,官拜参知政事、闽广宣抚使,赠太师,谥:忠肃。
2、颍水家声大
莆田浮山陈氏族人通用楹联之一。联上句说本支陈氏家族古代聚居地及祖德。联下句赞誉浮山陈始迁祖陈湟。陈湟,字善宗,号光山,汉太丘长第三子陈谌之后裔,世居淮右河南光州固始。唐末黄巢起义,摧毁了中原衣冠仕族,中州大乱。唐中和年间(881-884),陈湟携子陈本、孙陈棱,举家渡江南迁。先客居安徽宣州,唐光启三年(887)入莆田。陈湟谓子曰:“闽之土地瘠,其人劳而不淫,山川秀,其人惠而好义,吾其处此矣。”遂卜居于仙游县枫亭东门,为浮山陈支派入莆始迁祖。陈湟上追溯八世祖陈遇,与陈迈胞兄弟。陈湟的第七、第八、第九世孙陈公言、陈大卞、陈安仁、陈显仁、陈性仁祖孙三代五人科甲联芳,被誉为“三世五登黄甲”。
3、颍水家声大
莆田文峰陈族人通用楹联之一,联上句说本支陈氏家族古代聚居地及祖德。联下句赞誉文峰陈始迁祖、颍州郡开国伯陈靖。宋太平兴国四年(979),莆田游洋山区林居裔聚众造反,领兵居险反抗朝廷压迫。陈靖乞兵于漕运使,乱事得以及时平定,朝廷为嘉奖陈靖平乱之功,赐其里名为清平里(今莆田东厢)。太平兴国八年(983),兴化军迁往今莆田市内,陈靖又让出私府为军廨,而自己迁居橄榄巷(今城内庙前路)。宋端拱(988--989)年间,陈靖官升将作监丞,拜秘书丞、直史馆,赐五品服,封颍川郡开国伯。宋熙宁元年(1068)追赠为尚书左仆射。故莆田城关橄榄巷有坊,名为“仆射里居”;又建有忠勋祠,祀陈靖之父陈仁璧;城内金桥巷又有建文峰尚书祠,祀陈仁璧及子陈靖、陈翊。陈仁璧生五子,其子孙后世称:文峰陈。
4、颍水家声大
莆田谷目陈族人通用楹联之一,联上句说本支陈氏家族古代聚居地及祖德。联下句赞美谷目陈始迁祖、宋开国伯陈铸。据《兴化谷目村陈氏族谱》载:本公,唐咸通十四年(873),明经擢第,为唐上饶尉,唐僖宗戊戌年(878),弃官归隐,公元887年又因江龙作乱,奉父母南迁入莆,卜居仙游枫亭东门。生三子,棱公封弋阳郡开国公;秩公官工部侍郎;穆公,唐文德元年(888)进士及第,官历正议大夫、度支尚书兼领江淮诸道诸邑转运使。生二子,其一为铸公,为谷目陈之祖,即为金紫溪之始祖也。陈铸,字师回,宋天圣五年(1027)登进士第。官历朝散大夫、殿中丞、光禄寺太卿,赠开国伯。陈铸世系为:湟-本-穆-铸。家族迁居仙游钟山镇南刚村谷目,生三子,长名绍素;次名行素;季名及顺。
5、颍水家声大
莆田侯峰陈族人通用楹联之一,联上句说本支陈氏家族古代聚居地及祖德。联下句赞美侯峰陈始迁祖、唐礼部侍郎陈齐。陈齐,陈迈的第九世孙。其生子十一人,依序为:陈峤、陈嵯、陈崆、陈山至、陈由啬、陈岫、陈山禺、陈峋、陈解、陈坯、陈峭。其后代开族仙游县侯峰,其中一支家族于唐太和年间迁往后榜。)
6、颍水家声大
莆田五侯陈族人通用楹联之一。联上句说本支陈氏家族古代聚居地及祖德。联下句赞誉五侯陈始迁祖、宋歧国公陈洪进。据省姓氏源流研究会陈氏委员会编《福建陈氏源流考》载:陈洪进,开漳圣王陈元光的第十一世孙,世系为:元光-王向-酆-谋-则-(缺)-江-鸿-国-遽-天建(洪进)。莆田市姓氏源流研究会陈氏委员会编《莆阳陈氏名人录》载:五侯陈即侯榄陈,始迁祖陈洪进。陈洪进(914-985),字济川,陈元光第十世孙,生四子,依序为:陈文显、陈文灏、陈文颖、陈文项。
7、族聚三千余人世间第一
莆田涵江塘头巷利陈氏宗祠的石柱楹联之一。联上句说:本支陈氏家族人丁兴旺,合族人口繁衍达三千余人,应称人间罕见。联下句说:追溯本支家族的历史,往上推至五百年不间断,可谓天下无双。
8、文章德业留莆口
联上句说宋代名臣陈俊卿(1113-1186)的故事。俊卿字应求,绍兴八年考取进士第二人(榜眼),授泉州观察推官,调睦宗院教授,通判南剑州。以校书郎入京,历官著作佐郎兼王府教授、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权兵部右侍郎、中书舍人、充江淮东西路宣抚判官兼知建康府事、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泉州、吏部侍郎、尚书。宋乾道二年授同知抠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宋乾道三年,参知政事;乾道四年,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乾道五年,任左相。陈俊卿清严好礼,平居恂恂若不能言,在朝廷则正色凛然,斥奸臣,驳邪论,无所畏惧,凡所奏请,皆关治乱安危,及卒,朱熹特赶到莆田吊灵。联下句说陈氏先祖、南宋名臣陈宓的故事。陈宓(1171-1230),字师复,号复斋。名相陈俊卿之子,莆田城东白湖人。少登朱熹之门,又聘请朱熹来莆白湖书堂讲学。及长,以父荫补官,历泉州南安监税官、安溪知县。宋嘉定七年召入监进奏院,直言得罪宰相史弥远,迁军器监薄。宋嘉定九年,升南康知军,改知南剑州、知漳州。宋宝庆二年,任提点广东刑狱。陈宓性格刚毅,深邃理学,自言居官必如颜真卿,居家必如陶潜,而深爱诸葛亮身外家无余财,库无余帛。家居为“仰止堂”,以敬仰朱熹师长,又创沧溪草堂,所著《论语注义问答》、《春秋三传记》、《读通监纲目》、《唐史赘疣》等,《宋史》有传。
联意说:莆田本支陈氏家族古代聚居地在妫水,播迁至莆田后,俗称为:“太邱陈”。
10、
太丘留令范,愿后嗣箕裘勿替,惟求子孝孙贤
联上句说:本支陈氏家族古代聚居地在河南许昌之东的颍水。先人,指莆田陈氏先祖、莆田第一任县令陈迈。陈迈原籍河南固始,唐武德二年奉诏率兵入莆,擢为县令。家居城关刺桐巷。陈迈一生奔波,经过毕生努力,终于独创莆阳陈氏一派。联下句赞美东汉颍川名人陈是。陈妫满第四十三代裔孙陈实(104-187),字仲弓,家居河南颍川(今许昌)长葛,汉桓帝朝官太丘长,以平正闻名乡里,里人语:“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是所短”。汉灵帝朝,遭党锢之祸,后赦免。官至太邱长,声誉卓著。他死后谥“文范先生”,并追封郡号“颍川”。从此,陈姓后裔以颍川为郡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