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先生对中医也给出了自己的定义,他说:中医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在维护健康,抵御疾病而不断形成和丰富发展的一门医学科学。这话要让方舟子来评判,一定是要质疑“科学”这两字,其实更准确地说,中医应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学问而非科学,因为就“科学”这两字而言,中医至今无法满足其通识的概念要求,除非象中医扞卫者那样用扩展定义的方来强冠硬戴。看看曹先生的定义就知道了,这是一门仍在“不断形成和丰富发展的”的专项知识而已,它仍不能用“可重复验证”这个标准来描述。但是,中医业者和扞卫者也完全没必要在这一点上去作毫无自信的争辩,因为中医的社会功能是个谁也无法否定的现实,而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一方面中医正一步步向“可重复验证”这个标准靠近,另一方面,“可重复验证”这个标准本身的局限性也逐渐被人们认识,何须非得以今天的“科学”定义来界定中医的科学性呢?
说到中医的科学性,曹先生认为“中医的科学性表现在能够在人类健康中发挥作用”,这就是挺好的一个理据。不过他也感悟到了中医存在一个“大医精诚”的问题,当然他只是从正面强了中医对“诚”的特别要求,并未从理性上认识到“诚”在中医中的意义。这一点可从他反复强调中医的人文性乃至夸张地说中医的艺术性上看出来。“诚”在中医中的意义,不仅仅是医德的要求(实际上无论中西医,都须以“诚”为医德的基本要求),重点在于为何要将“诚”这个普遍要求与“大医”合起来说?合理的解释应当是,“大医”是对中医有充份认识的人,而能够获这种认识的基础,一是医术的精,一是医理的诚,二者缺一不可。说这是一个问题,盖因这个不可缺的“诚”字,用现代科学的理念看,几无可确定性可言,更谈不上“可重复验证”了。
曹先生有个观点很好,他认为医学本身就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因为人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西医用分析还原的方法去认识人,中医强调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而整体是个有机协调的整体,通过对脏腑经络的观察来认识人的生理病理。而这其中,他并未意识到他在说的是两个东西,一个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一个是对脏腑经络的认识与观察。这两者都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但都是整体观念的人的构成。
医学是个目的性、实践性都非常明确的学科,因此中西要相互否定本身就有违现实,而相互参照,才是其各自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中医因其特点,强力的扶持其实是有害的,允许其自然存在,并予适当的监管,才是其发的良性氛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