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谈中医与现代科技的关系及认知方法

(2008-03-01 23:12:10)
标签:

杂谈

 

叶苗先生《在粒子层面论中医学皇帝内经的科学性》四篇读后,有些想法,记下如述:

一、把中医的气与现代科技的前沿认知“基本粒子”等同起来是否合适?

叶先生认为“粒子在人体沿网络运行的路径也就是中医[黄帝内经]所指的经络.”但未举实验过程,故不宜以其有实据来评说。个人认为,基本粒子在人体内运行的路径与经络两者都可落实在示意图上,是否重合,肉眼一目了然,不是个要争议的事,如果不重合,叶先生当另起炉灶,此话可不提。

两者重合,叶先生认为,古人所表述的认知与今天科学的发现是同一事实。首先要恭喜叶先生,为《皇帝内经》找到了科学的证真方法,方舟子先生也会向你致敬了。不过这只是科学上的证真,与《黄帝内经》出世时是否合乎今天的科学还是两回事。

当年没有基本粒子的概念,这点大概不会有人反对吧,但《内经》的作者也不会凭空想出个经络来,要考证其认知的依据,一般以为,必须从古籍和古文化中寻找渊源,但事实上还可从我们自己身上来印证。就生理结构来说,那个时代的人与今人也许还说不上有什么大的区别,所以经络用在今人身上也同样有效。古人具体认知方法也许不可考了,但推理却并非难事。本人不习武,也不会气功,却也曾听习武之人讲气功,现代气功师有一个概念叫“气感”,讲的是人可用自己的意念去追踪、驱赶那个由含气而形成的特定感觉,使之在体内游走。重要的是,气感在体内的游走是有一定路径的。由此,个人认为,古人对经络的认知方法,并非某个天才的凭空想象,而是源于其自身的体验。

如果经络的存在可以由我们每个人去验证,那也许就可以说明三个问题,一、经络就是我们生理上的一个结构形式,不是一个为文化认知而创制的概念;二、经络可以是今天的医学生物分子学及叶先生的电子生物学的先验的参考范式;三、经络本身是一个在缺乏科学方法的年代里的一个发现,与今天所谓的科学体系无关,更谈不上什么跳越了某个阶段。

二、中医的阴阳论, 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方法同源,讲的都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关系。与文化认知不同的是,文化的方法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阴阳论则只停在平衡的层面探视其认知对象。同样与粒子无关,倒是其逻辑上的合理性可为今天的科技工作者的研究提供一个最直接的选择。

三、宋先生在探讨该文时谈到了中医药膳和食疗的问题,其实在现代中药学里,它是作为医食同源来理解的。也就是说,任何进入人体内循环的物质,以中医平衡论的观点看,都可视之为对平衡关系的调整。应当着重分析的是,这里所说的“所有物质”,在物理上与西药已属同一范畴了。只是各自对具体物的赋能有所不同而已。

四,燕继荣教授的逻辑困惑。

1.      科学是可以得到证明或证伪的,中医既得不到证明,也得不到证伪,所以它不是科学;

2.      因为中医提供不了科学的证据来证明它的理论和疗效,所以,它只能被看作是糟粕;
3.      既然是糟粕,那就要废除或取消。

其实逻辑问题只在第一项的判断,中医的整体学科逻辑是:我(人)感觉到的身体的某种感受,将其归结为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并以因果关系的平衡为标准去寻找失衡的动因,而后针对动因进行调整使之重新恢复平衡。在这个逻辑中,调整失衡就是所谓的“治病”,按照这个逻辑把病治好了,中医就证明了自己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可以说,中医数千年来为中国人所看的病,都是在验证医理医药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这与西药的临床实验可谓同一程序,差别只在于药的成份控制级别,中药以自然组份物的两、钱、厘为单位计量,西药则以构成人工组份物的单元物质的毫微克单位来合成。另一差别是西药的临床实验是一种设定的重复性实验,以取得实验数据为目的,而中医的验证则只证明疗效,没有这个“证真”的程序性安排。中医缺的不是证明而只是数据的统计。事实上,在这方面,许多中成药己采用了完全与西药同样的生产管理标准,具有了科学的证真证明。这就是说,中医也是可以证真的。至于证伪,更简单了,被证伪的东西才是不科学的,得不到证伪与它是不是科学在逻辑上是没有关系的。有了这两个判断,后两项的问题就不存在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