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探索 |
阴影代表那些不被个体自我所接受的品质和性格特点,并受到来自自我的防御。最重要的自我防御机制是压抑和投射。当我们采取压抑的防御机制时,自我将不被接受的倾向压抑到潜意识之中,作为使个体感到羞耻的一个秘密而存在。这样的压抑需要精神能量,也因此可能使我们的心理能量枯竭从而引起伤害。然而,更危险和潜在的恶是投射的防御机制。在防御的过程中,不被接受的阴影把自己的某些特点从自我中投射出去,投射到外在的一些东西中,通常是投射到其他人身上。例如,我们把自己不可知的愤怒,恨、嫉妒、自私或是贪婪投向他人,从而在潜意识中错误地认为,这是他人拥有的品质。这种潜意识的错误投射一般会引起人对投射目标在道德方面的贬低,进而引起对无辜的人或群体的伤害。
“阴影代表那些不被个体自我所接受的品质和性格特点”这句话表明“阴影”是个体对“品质和性格特点”的自我否定,也就是说,恶或者是来源于被自我否定的“品质和性格特点”,或者是来源于“自我否定”的思维冲突。显然,恶只能来源于后者,而对于后者,是没有善恶之分的。问题在哪里?显然丹尼尔是为了描述“压抑的防御机制”中的“投射”的需要。而用恶来满足这个需要其实是毫无意义的。 “心理冲突”(不是指心里的冲突)完全可以视为一个标准的处于压抑状态的心理模式,也就是通常所谓的心理不平衡。在这个平衡里,被压抑的个体的“品质和性格特点”只是超个体的恶的载体。在当冲突突破压抑时,会导致人的行为的失常。关键是失常并非完全表现为“对无辜的人或群体的伤害”即所谓的恶,也可表现为对自身的伤害或对物的损害,甚至可以是完全没有恶意的发泄(这可是当代心理治疗最常用的方法)。通过行为释放心理压力后,心理即恢复平衡,或又回到压抑状态,这个过程与恶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在我看来,丹尼尔的善恶观在学术思维模式上与丛中先生对悖论的认知是完全类似的。心理学的目的之一是通过技术手段适时释放患者的心理压力,而另一目的则需与其他人文科学相配合,针对个体的“品质和性格特点”去恶加善,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治疗(心理辅导)与人格培养(心理辅导)。丹和丛则忽略了与其他学科相配合的必要性,只希望在学科内构建心理活动架构,因而难免会陷入为理论而理论的学术方法而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