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学中的善与恶及其他——回复北大未名居士

(2007-08-22 21:38:20)
标签:

知识/探索

    把善与恶的概念引入心理学,在自我约束和心理导向两个层面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但深入到心理阴影的辨析,这二个概念就已是模糊而不确定了,连丹尼尔也认为:善恶都不能以绝对的形式存在,对一个社会来说是善的东西,对另一个社会可能是一种罪恶,反之亦然。作为心理因素的善与恶只是对当事人心理判断的一个标尺,与社会学或道德判断中的善与恶根本是两回事,虽然在丹尼尔看来:不能将“恶”视为名词,或视为一些假设性的现实、力量或一些超自然的实体。因为他相信,在恶中,并不存在形而上的性质。恶只是一个人用来对一些事情如行为、事件、人、价值、信仰或其他现象进行描述的手段。在描述的过程中同时也包含做出道德判断的过程。所以他认为,用恶来描述人是一种极端的道德谴责。在这个意义上说,善恶也可以作为人类道德意识而存在,是我们做出道德评价的结果。但这段繁杂的描述却仍不能使人们清晰地看到阴影是如何产生恶的。再看下面这段话:

阴影代表那些不被个体自我所接受的品质和性格特点,并受到来自自我的防御。最重要的自我防御机制是压抑和投射。当我们采取压抑的防御机制时,自我将不被接受的倾向压抑到潜意识之中,作为使个体感到羞耻的一个秘密而存在。这样的压抑需要精神能量,也因此可能使我们的心理能量枯竭从而引起伤害。然而,更危险和潜在的恶是投射的防御机制。在防御的过程中,不被接受的阴影把自己的某些特点从自我中投射出去,投射到外在的一些东西中,通常是投射到其他人身上。例如,我们把自己不可知的愤怒,恨、嫉妒、自私或是贪婪投向他人,从而在潜意识中错误地认为,这是他人拥有的品质。这种潜意识的错误投射一般会引起人对投射目标在道德方面的贬低,进而引起对无辜的人或群体的伤害。

“阴影代表那些不被个体自我所接受的品质和性格特点”这句话表明“阴影”是个体对“品质和性格特点”的自我否定,也就是说,恶或者是来源于被自我否定的“品质和性格特点”,或者是来源于“自我否定”的思维冲突。显然,恶只能来源于后者,而对于后者,是没有善恶之分的。问题在哪里?显然丹尼尔是为了描述“压抑的防御机制”中的“投射”的需要。而用恶来满足这个需要其实是毫无意义的。 “心理冲突”(不是指心里的冲突)完全可以视为一个标准的处于压抑状态的心理模式,也就是通常所谓的心理不平衡。在这个平衡里,被压抑的个体的“品质和性格特点”只是超个体的恶的载体。在当冲突突破压抑时,会导致人的行为的失常。关键是失常并非完全表现为“对无辜的人或群体的伤害”即所谓的恶,也可表现为对自身的伤害或对物的损害,甚至可以是完全没有恶意的发泄(这可是当代心理治疗最常用的方法)。通过行为释放心理压力后,心理即恢复平衡,或又回到压抑状态,这个过程与恶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在我看来,丹尼尔的善恶观在学术思维模式上与丛中先生对悖论的认知是完全类似的。心理学的目的之一是通过技术手段适时释放患者的心理压力,而另一目的则需与其他人文科学相配合,针对个体的“品质和性格特点”去恶加善,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治疗(心理辅导)与人格培养(心理辅导)。丹和丛则忽略了与其他学科相配合的必要性,只希望在学科内构建心理活动架构,因而难免会陷入为理论而理论的学术方法而不自知。

    与人格培养相关的心理学问题之一是关于多重人格的认识。不久前西安党校的胡觉照教授针对《出师表》的表述,提出了诸葛亮已是人格分裂的观点。当然这是他个人的观点,但如同我的希特勒问题一样,重点只在于心理医生或心理学专家怎样判断。事实上问题的关键是:人格应是单一的还是多重的。一般认为(比如胡教授),正常的人格应当是单一的。所以尽管他也知道有双重乃至多重人格,但当他遇到这类问题时,他还是将其直接归为“人格分裂”。在我看来,现代社会中的人由于所接受的信息量大、多元,故不可避免地会接收许多相互冲突的观念和认知,要建立一个单一明确人格的可能性并非易事,尤其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冲突,使得个体人格复杂化日渐普遍,现代大量出现的贪官,他们往往同时兼具了勤政爱民和贪婪腐化的双重人格,即是明证。问题在于个体的多重人格会导致其行为动机多元化,但并不一定导致病理症状的出现,所以在心理学研究中,如何判定个体人格的健康(不是健全)与否,还有待进一步的辨析。

    心理学的另一个问题是人脑运行机制与思维及心理的关系。这是一个专业跨度比较大也比较复杂的问题,这里先简单列举一些关键词:左右脑的分工,脑功能区的划分,思维活动与脑电波测录,脑神经切断与行为控制,兴奋灶与兴奋剂,记忆的生物机制,记忆方法在生理上的区别,失忆与恢复记忆,思维方法与个体人的脑神经运行特征,天才与白痴天才,思维能力、思维模式与遗传……。需要认知的问题很多,不过我想,认知了,收获也会很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