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图时代——再复北大未名居士

(2007-08-24 21:33:15)
标签:

知识/探索

    如果把这个图用来描述道德判断意义上的行为与成因之间的关系的话,应当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参考工具,它可以十分直观地帮助我们去寻找一些行为的心理背景。这里所说的心理背景或者说心理阴影是指行为人心理上曾经获得过不良感受的记忆,这种记忆也许会形成一种可能的惯性条件反射模式,但并无实际可操作的方法去验证每一具体行为是否确属某种心理阴影的投射,也就是说,这个所谓的心理阴影只具有事件解释的意义,不具有可推导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提取每一个具体事件借肋这个图去分析行为人是否心理上曾经获得过不良感受,但我们却不可能说因为某人因为心理上曾经获得过不良感受,他就一定有心理阴影并一定会投射出来,更不可能认定他在将来的某一时段一定会作出某种恶的行为。

丹尼尔的恶源之心理阴影的观点在逻辑上也许应当这样表述:因为对大量极端行为的行为人进行调查后发现,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都曾获得过某种这样或那样的不良感受,所以可以认定,成长过程中曾获得过某种这样或那样的不良感受的人,他们一定,或者他们非常可能,又或者只有他们才可能作出极端行为。

如果丹尼尔的逻辑真是这样的,那显然是与图有高度呼应的,不过如果我们认真研判一下这个逻辑,就会发现,第一,更大量的曾获得过某种这样或那样的不良感受的人,由于未表现出极端行为而不在被调查之列,第二,源之“心理阴影”的恶与源之“形成恶的人格”的恶在具体的个案中能否区格?第三,原始的恶源还应被称之为“恶”吗?第四,根据图说,恶源在理论上是可以被最终消灭的,这在逻辑上就意味着有一个“恶”还是“极端行为”不复存在的新的判断,问题的延伸义就此出现:心理学的对象是“恶”还是心理异常?

当然我们也知道,丹尼尔借这个图想表达的是另一个意思。作者在文章里说“尽管丹尼斯通过对这两个维度的强调来说明善恶的潜能,但是,将这些潜能表示出来还需要个体的效能,或者说,个体必须具有从事善恶行为的能力。所以,在“美德与邪恶之轮”的中心部分,设有一个行为的区域,这个区域决定一个人是否实际地做出善或恶的行为。例如,一个人可能既仁慈又能够移情,但是,也许会缺少一种力量、能力或技巧来实施道德的行为。同样,一个人也许既不能移情又很邪恶,但是因其自身软弱或外界有强压而不能从事恶的行为。这样,丹尼斯通过对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这种超个人描述,阐述了一种独特的超个人道德观。”对这点,有两个不清晰之处,不知译者能否详释。一是行为区域,在二维座标图中,行为的尺度应是全方位的,且边际尺寸应与事件的边际尺寸相重合,而图中行为区域的边际尺寸明显小于事件的边际尺寸,该如何理解?二是在座标图上,爱与恨是反向的,那爱情是否属爱的维度?“因爱而恨”这句话可用这个座标标示吗?

让我们回到现实社会,我们以杨丽娟(明星刘德华的超级粉丝)为例,显然她的心理阴影源之于左上方,不过如果说她的投射就是恶,那还得向整个社会解释清楚丹尼尔的恶是什么意思。而我们整个社会都知道的是:她的行为非常极端,心理上有问题。可当我们用这个表并按文章介绍的办法来使用,恐怕就不好办了,因为在她身上,“自我中心”表现强烈,可看不到有仁慈,当然也说不上邪恶,这就只剩下一个判断,她非常自我。重要的是,“非常自我”属于一种极端心理,在表上则显示为“自我中心”,不过都不把它叫做“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