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探索 |
丹尼尔的恶源之心理阴影的观点在逻辑上也许应当这样表述:因为对大量极端行为的行为人进行调查后发现,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都曾获得过某种这样或那样的不良感受,所以可以认定,成长过程中曾获得过某种这样或那样的不良感受的人,他们一定,或者他们非常可能,又或者只有他们才可能作出极端行为。
如果丹尼尔的逻辑真是这样的,那显然是与图有高度呼应的,不过如果我们认真研判一下这个逻辑,就会发现,第一,更大量的曾获得过某种这样或那样的不良感受的人,由于未表现出极端行为而不在被调查之列,第二,源之“心理阴影”的恶与源之“形成恶的人格”的恶在具体的个案中能否区格?第三,原始的恶源还应被称之为“恶”吗?第四,根据图说,恶源在理论上是可以被最终消灭的,这在逻辑上就意味着有一个“恶”还是“极端行为”不复存在的新的判断,问题的延伸义就此出现:心理学的对象是“恶”还是心理异常?
当然我们也知道,丹尼尔借这个图想表达的是另一个意思。作者在文章里说“尽管丹尼斯通过对这两个维度的强调来说明善恶的潜能,但是,将这些潜能表示出来还需要个体的效能,或者说,个体必须具有从事善恶行为的能力。所以,在“美德与邪恶之轮”的中心部分,设有一个行为的区域,这个区域决定一个人是否实际地做出善或恶的行为。例如,一个人可能既仁慈又能够移情,但是,也许会缺少一种力量、能力或技巧来实施道德的行为。同样,一个人也许既不能移情又很邪恶,但是因其自身软弱或外界有强压而不能从事恶的行为。这样,丹尼斯通过对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这种超个人描述,阐述了一种独特的超个人道德观。”对这点,有两个不清晰之处,不知译者能否详释。一是行为区域,在二维座标图中,行为的尺度应是全方位的,且边际尺寸应与事件的边际尺寸相重合,而图中行为区域的边际尺寸明显小于事件的边际尺寸,该如何理解?二是在座标图上,爱与恨是反向的,那爱情是否属爱的维度?“因爱而恨”这句话可用这个座标标示吗?
让我们回到现实社会,我们以杨丽娟(明星刘德华的超级粉丝)为例,显然她的心理阴影源之于左上方,不过如果说她的投射就是恶,那还得向整个社会解释清楚丹尼尔的恶是什么意思。而我们整个社会都知道的是:她的行为非常极端,心理上有问题。可当我们用这个表并按文章介绍的办法来使用,恐怕就不好办了,因为在她身上,“自我中心”表现强烈,可看不到有仁慈,当然也说不上邪恶,这就只剩下一个判断,她非常自我。重要的是,“非常自我”属于一种极端心理,在表上则显示为“自我中心”,不过都不把它叫做“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