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探索 |
(一)佛教的世界观是辩证思想的成果之一,但与唯物主义放在一就有点怡笑大方了,倒不是说唯物主义就是科学世界观的唯一源泉,但唯物主义肯定不会认同,连吴金居士也不认同。事实上,人类的思想成果皆是以不同的视角审视着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但被审视的毕竟是同一个“世界”,所以,不同的理论体系既可能出现“瞎子摸象”的论说,也可能是印象派与写实派的作品。故而若将两者共论,一是要正名,二是要说明,比如:佛教的世界观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或者你也可认为:佛教的世界观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是一体两面的同一认知。否则,至少别会认为你对概念的认知能力并不怎样,会说你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另外,“法尔如是”是在说“佛法就是指宇宙自然的法则,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吗?
人对“电”这个东西的认识最初恰恰就是看到的闪电,科学上对电的认知,则是基于“可复制”,“业力”与电有可比性吗?事实上现代科学正在逐渐掌握思维与脑电波之间的变量关系,这方面海空上师可比机电专家敏感多了,所以最好抓紧时间修订一下说法,不然别人会以为是佛教在盗取科学的知识成果。
科学的宇宙观是什么?
佛教的基本哲理应当说就是“因果无始终,时间无始终”,而哲学对佛教的最大质疑也是在这里:人类的确至今不知时间的始终和终极真理是为何,但也无法肯定就是无。佛说无,你信了,那请告诉我,你是怎么知道的?就科学而言,证明“无边无际、无穷无尽”,只是一个悖论,并客观真理。科学能证明的,叫已知,不能证明的,叫未知,科学家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将未知转为已知,但决不能将未知当已知。哲学则不同,它要给科学上的未知一个“说法”。自人类能够表述自已的未知开始,这种“说法”就开始存在了。尽管说法林林总总,归其大类,不外享乎三种,创世说,永恒说和设定说。佛教的无,以纯哲学的角度看,应属设定类,但若基于对科学的理解,它仍属永恒类。可以这样解析佛教的无:佛教对人类的未知给出了一个哲学上无法否定,科学上无法证明的逻辑上圆满的“空”。佛说:相信我,空大于有。信不信?随你。
(二)就人类的认知而言,能量只有作用于物质,才能演化出生命的精彩,才会在时间长河的某一瞬间出现了一个叫作释迦牟尼的人。这是一个伟大的思想者,他建立了一个被人称之为佛教的宗教学说,提出了人的完美存在的可能性和模式,他告诉人们,你可以换个想法活着,人苦,可心就不苦了。可自从人们把他奉为宗教之神后,就不再相信他与你我一样是能量作用于物质的其中一个后果,反而把他对存在的看法当成了客观上的真实存在,把一个修身养性的学说当成了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大师们说,物质是物质是能量存在的一种形式,但说“物质迟早都要消亡的”却有问题了,试问:科学依据是什么?是不是会有一个纯能量的世界?一个纯能量的世界是怎样存在的?在没有物质的永恒世界中,能量还能被称之为能量吗?反之,能量又是在什么条件下笫一次生成了物质?大师说:佛的境界,以实现人生最高的价值与目标。我想说,人类的认知不同,故而人生最高的价值与目标也不尽相同,面对四大宗教及其它不同宗教,思想,主义,每个人唯一可作的只是选择,比如“幸福与美好”,试问当今社会,谁不在追求?难道可以说,不信佛就没有“真正的”幸福与美好吗?不同的是大多数人只能通过努力工作去追求,大师们则在努力要求别人放弃七情六欲去换取。问一下人们,都是“幸福美好”,你选哪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