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文章内容跳跃式的表达方式,为便于解读,本人作了些重组。故在此向作者郑重说明:本文为读书笔记,非出版物,仅供参考,引用文字文意以作者原文为准。
作者说:生命的诞生是宇宙的必然。或者说:生命原本就是宇宙,表达存在内容的一种形式。不要局限于今生的自我,而将生命看成是超自然的一种偶然。
——过去在宇宙与生命的关系上,人们一般认同的是“人类是自然界偶然派生出来之精灵”这个观点,作者把“人类”换成了“生命”,所以要看作者对“生命”的定义了。
作者说:迄今为止我尚未发现一种理论是真正脱离人性“自我”的。由于在此之前没有一人能将生命与生命体从实质上去区分,因而也没有一个人能真正超越自我去认识生命。我希望读者首先从感情上,将生命与生命体区别看待,因为生命与生命体本就不是同一个涵义。生物的种类纷繁万千,但不管是植物仰或动物,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它们都有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机制。这种蓬勃向上的生命机制通过本身物种的成长和繁衍表现出来,这种蓬勃向上的生命“意志”却是我们都能感悟到的。结论:“生命的实质就是‘意志’的展限”。
——能展限“成长和繁衍”这个‘意志’的物种就是生命。
作者说:生命的意志究竟来之于何处呢?第一个回答:宇宙!其实,我们的前辈早就意识到一种生命的力量在宇宙中的存在,但他们苦于找不到这种生命力量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形式,意识上的知觉和直觉,始终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即:生命决不是狭隘的生物现象,它实际的意义远在我们一般的认知之上。事实上,不少哲学家、心理学家和学者,在研究人性和人的心理学时,都曾发现精神在生命中的作用。精神不仅仅是我们普通生活中所看到的一种生命的表现,客观上它还在我们生命体的内部影响着我们的生理机制。当我们真正理解了“能”的内涵后,我们也读懂了宇宙,我们也读懂了生命。
——什么是“能”的内涵呢?作者没有说,我们也无法知道作者那个“存在于宇宙中的生命力量”是什么?不知道作者会怎样解释“精神”与“物质”的相互关系?
作者说:我们要研究的是自然学意义上的人生。所以,我们首先必须从自然学的角度去认识生命。如果说我们始终站在自我的角度去观察生命,那么就目前的寿命而言,人生也只不过短短的百来年时光,这对于漫漫的宇宙而言,“我”的存在根本就是无意义的。人类本身就是宇宙所创造的,我们不可能超越宇宙。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到,人类不仅是宇宙的产物,而且是必然的产物,它决不是运动偶然塑造出来的智慧体。
——要研究的是自然学意义上的人生,“我”的存在根本就是无意义的,那么“我”是谁?
关于《偶然与必然》,作者说:在叙述偶然与必然之间的联系时,有一个概念必须明确一下,没有规律可寻,并非是没有规律,而是我们没有发现此中规律而已。任何一种现象,不管是我们意识中的偶然还是必然,我们都可将它看成是一种阶段性上的“果”,它都必然来自某种“因”。由此,我们也可以认知,绝对的偶然是不存在的。
——西方思想至今仍认同这个说法:上帝之手轻轻动了一下,宇宙开始了永恒的运动。他们把无法确定的“必然还是偶然”的困惑交给了上帝。看来作者是要从上帝手中把答卷要回来,说:我知道这个“因”。
作者说:我们只有找到一个“因”,并非是其它阶段上的“果”,才能终止,而这样的“因”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宇宙本身的“存在”,即“本存”。同样我们也能理解,“本存”必然是“永恒”的,因为“本存”若不是永恒的,“本存”就不成其为本存。天体的形成是必然,生命的出现是必然,自我的诞生也是必然。这一切现象都是冥冥之中早已注定的。而注定这一系列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组成宇宙最基本的“永恒元素”。
——“永恒元素”又是什么?前提是我们认为有“永恒”这回事,即本存是果,永恒是因……但作者却要我们相信本存就是永恒。切断因果关系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强求他人信服,二是为了实用。两者的共同之处是必须设定一个“X”为代因,所谓“冥冥之中早已注定的”就只是个代因。目的是什么?作者没说。
作者说:事实上,我们今天的科学认知已经理解:所有的现象,本质上就是粒子运动的不同表演而已。客观地面对现实,冷静地去思考一下,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精神与物质的表现,原本就存在于宇宙中,彼此并无先后,它们是构成我们这个宇宙形式必不可缺的基本内容。我们从哲学的角度将我们感受到的一切归纳为两种存在,那就是抽象与实象。同样的逻辑,既然我们发现了抽象的表现,我们也可确认宇宙中有一表现抽象的元素存在。。有质量的存在和无质量的存在形成了我们对宇宙的两种认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来认识“质量”。
——问题是,“抽象”并不是被发现的,它只是我们思维功能的一个产品——不是本存的
关于《宇宙学说》,作者说:假如宇宙是有限的,有限就必然有界,那么界外又是什么呢?无庸置疑,就宇宙这一辞的本身辞义而言,只要是存在,不管是空还是实,仍然是宇宙。概念必须明确的是:“宇宙”这个辞的辞义本身就包含了所有的“存在”,实也好,空也罢,以及“未知的原因”都属于宇宙本身的内容。因此,“无限与永恒”应该是宇宙唯一的解释。
——从文字上来说,“无限与永恒”都有对边际的再解释问题,不足以“唯一”道。除了“本存”这个概念,已知与未知才是宇宙唯一的解释。
作者说:即便在160亿年以前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物体都集中在一起,恒星与星系都不存在,只是一个原始火球,原有的太空也依然是宇宙的一种存在形式!不能因为物质没有占领这样的空间而否认它是宇宙的一种状态。我们仍然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概念,那就是宇宙是永恒和无限的。
——人类只是并不知道该如何对这个所谓的“太空”作具体的描述,“太空”一词只是借用,真能涵盖这一认知的词只有“未知”,
就我们的认知和文字需要而言,永恒——无始无终,无限——无边无际。宇宙的确是永恒和无限的。
作者说到:人,总是要死的,生命本身就不是生物的特权,任何一段有规律的有机演化过程实际上都是一段生命的旅程。在我们认知上的死亡,只是这样一段旅程的结束,而结束后的形式恰恰是将来某一段或某一种生命旅程的开始。
——这个解释已突破了对“生命”这个词一般可以接受的定义,或为自定义,或应创新字词。
作者又说:从自我的角度出发,我们在认知上还有一个很大的误区,那就是我们总把我们能看到的或触摸到的东西看成是一种“存在”,而将感觉到的东西不视为一种“存在”,
我们执着地去寻找或假设某种“无中生有”的理由来解释我们今天的现象。其实,我们只需仔细地推敲一下“无中生有”的“无”来自于何方,问题归根结蒂仍然回归到“永恒”。
——对老子而言“无”只是一个设定,他的办法是将“感觉到的东西”放在认知与感知的交汇点,用“恍惚”来表述这一既非物质也非精神,既是理性也是感性的存在。事实上,在他那个年代,还没有“永恒”这个词。
作者强调:我们必须认识到,所有现象,不管是有形还是无形,都是宇宙本身的“存在”在演化过程中的表现。我们所要看到的是:宇宙并非是一个纯物质世界,宇宙形式是由物质和精神共同所组成的。精神和物质是宇宙“本存”内容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一切我们所能发现和知晓的任何现象,都是这两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在不同演化阶段上的体现。
——除了“认识”和看到的,我们还会想到:精神并非宇宙的“本存”,它只是人类思维的产物,且除人以外,尚未发现任何生物的精神生活已进化至具抽象思维的能力。说精神是宇宙的“本存”,已不属设定,只能称之为“认定”。
作者说:如果我们能超越自我去看宇宙,我们就能发现,并不是生物才具有生命,任何一种规律演化的过程都是一次生命。
——这是个作者给出的新概念。它完全突破了文章前半部份对生命的阐述范围。用流行词汇来说,应属“硬伤”了。
关于《物质》,作者说:与其说我们对分子的认识是一种“性质”单位,还不如说我们的概念仍然停留在“形质”单位上。犹如我们在观察宇宙天体时,我们总是以天体的形体单位来识别它的存在与否,却忽略了我们所观察到的“形体”本身是由“性质”来体现的。
——对分子和天体,人们一直是分别认识的,讲到分子,想到的通常都是性质——不同性质代表着不同的分子,讲到天体,脑海里浮现的多半不会是性质——天体中有无数性质的组合,无法以此形成明确的概念。
作者认为:实际上,作为有质量的物质单位,它必须有一个最基本的极限质量单位存在,这个最基本的质量单位应该就是德谟克里特所说的“不可被再分割的原子”。这显然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原子,我们暂时不妨将这种“不能被再分割的原子”称为“基质”,即:最基本的质量单位。我们可以认知,所有在我们感知世界中的“物”,都是由基质建构起来的。当它以离子形式存在于宇宙中时,它实际上还起着天体之间能量传递的作用。它不仅存在于宇宙中,而且像大海中的水一样,遍布和充斥于空间的各个场所。我们无法用肉眼看到基质的存在,甚至目前我们也无法用当今的科学手段去发现它
——对“物质不可分割”的概念,有二种不同的观点,中国古人说,盈尺之木,日取其半,无穷无尽;现代科学则有“测不准原理”。
因此“基质”只能是个假定。不过按照作者的设定,(如果作者的设定与物理科学家们的“推理”同价的话)我们已经“发现”了它,只是无法“看见”单个基质的“形质”。
作者说:太空中这些基质就是这样传递能量的。而之所以它们能在一秒钟内将能量传递三十万公里,就是因为它们彼此紧挨着。在能量的运行中,并不是物质带着能量飞跑,而是物质将本身的能量通过媒介传递出去。由此,我们就应该意识到,既然能量是通过媒介来传递的,那么太空中就必然存在着媒介,这种媒介必须是本身稳定的(否则它在传递能量的过程中就会改变能量的表现形式),而最具这一条件的就是基质。
——如果这是真实的,那就意味着宇宙间只有一种基质。早在古希腊时人们就提出,空间并不空,而是充满了一种透明、无色、无重量不能被感觉的最基本物质——以太,在爱因施坦之前,人们一直认为光和电磁波就是靠以太传播的。不知基质和以太怎样区别,只知道科学史上权威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表明,并不存在以太这种东西。另一个问题是:基质是怎样组合成不同物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