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代教育的补缺——由步社行悟先生《人性的层次分化》引发的思索

(2007-07-27 22:23:39)

 

    说到当下中国社会道德的缺失,不能不思考一个问题:人的道德意识源自社会教化和学校培育,社会本身道德缺失,教化当然无从谈起,而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征象,学校到底在向学生传输了多少人文知识和道德理念呢?直白一些,学校的道德教育所用的教材,真的具有能培育出“有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人”这种功能吗?个人认为是有,但很弱。试问一下,走出校园的学子有几个能说得出“我应当怎样做人,因为我的信念是从学校传授给我的知识中得来的。”学校书本上那点东西,根本不足以令学子们安身立命,甚至连“人”这个东西是什么也从未说起过,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当代教育的缺失和悲哀。

    我们身处的社会,不会是个完美的社会,问题很多。而在许许多多的问题中,学校教育中道德教育的缺失显然还未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事实上,中国人至今也未确定“当代中国文化”是什么?一个没有文化坐标的社会,也就无法建立起一套系统的道德规范。更为现实的是,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能够适用于这个时代的道德体系并无范本可供参考,一切都有待当代思想者的努力。

    也许有人会说,现实既然如此,何来教育缺失?的确,传统意义上的道德规范缺失,责不在教育。但是,这并不等于教育的不作为是正常的、合理的,系统的道德规范缺失,也不意味着人类基础道德的缺位。我们知道,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他的教育思想被后人归结在了《三字经》中,那里面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它给予我们的启示就是,德育应从人性开始。也就是说,道德的基础就是人性认知和人格观念。那么我们可以观察一下身边的人,究竟有多少人的人性人格意识是来自于学校教育?答案恐怕是难以令人满意的。我们现行的德育,本就杂乱无章,加之多年以来似终不肯面对本性的“人”,其水平恐怕还不如社会教化之功。教育缺失的,正是道德的基础——人性教育和人格培养。

    之前与博友也曾就人性问题作过一些探讨,此次读步社行悟先生文,先是感觉文章已基本上形成一个认知的框架,也想提些个人对文义的看法,不意间思路走偏,想到上面的问题并写了下来供大家探讨,觉得也许比直接评说更有意义。也希望博友能面对社会需求,从德育施教这个角度共同思考这个人文社会的基础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