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黎鸣的三元哲学与真理观系列(四)

(2006-06-23 15:09:46)

为什么中国社会长期以来缺乏文明进步的动力——付题“中国传统文化‘琴声’中最弱的一根‘弦’是什么?”。付题与内容恰到好处,不过内容很难成为主题的论据,因为对传统文化而言,人类文明并非以科技进步为指征,文化中只有循环而无发展,有天理而去人欲,是因不需要而缺乏,与题意中的为什么缺乏不是一回事。

为什么中国文人难以承担现代知识分子的大任——拿不同时代的人来说事,不如直述当代文人有无能力承担大任来的实在些。

 

——哲学是什么?从广义上讲也许所有关于分析事物关系的方法的理论都可称之为哲学。其实怎样定义并不重要,倒是关于“伪”字的使用要慎重,且不论该字本身的贬意和攻击性,起码会令人存疑用者有“唯我独真” 的心态。这也许就是“真理唯一”的误读。换言之,大约没有任何一个言说者会在立论时说,我是为了证明我的命题的不合理性而放言。思辩本身只是指努力思索的过程,并无真伪之分。以朱熹而言,他并非创言者(大天才),他只是个思想者,其所言所究可能有错,但皆为围绕儒学也。理学若无与儒学根本冲突,何以言伪?

——教育。称教育失败的说法很多,其实若不能对教育大纲提出修正,也就是说在对教育的思想内涵与社会定位上不能提出超越现行理念的思路,那在体制上就说不上成功或失败,只能是直面现实或借鉴发达国家现有模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任何一种教育制度都不可能培养出思想家,老子的思想也不能说是教育的成果啊。作为教育的本意,当指教人以技、育人以德,(前者是技术性问题,是教育学的科学问题,而后者在东西方是大有不同的。在各个不同社会里,存在着不同的道德体系,人们对道德体系的认知和认同更多的来自社会的教化,如果国家希望通过学校教育向国民灌输道德观念,那么基于教育这个概念,其传授的道德就必须更为理性,更具社会认同性。)教育体制应以受教者为本。在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教育思想是政府治理理念的延伸,学校是政府职能(起码在被动意义上)的呼应者,教育体制呈现的是以教育者为本而非以受教者或社会需求为本。具体而言,就是所谓应试教育问题。对于教育成果而言,通过考试来评判是个非常必要(不是必须)的组构部分。但现在问题出在“考试”不知何时变成了“应试”?对教育成果的评判的方法在社会现实中已被转换为目的。也就是说,在现行教育体制中的“考试”已完全成为目的而不再是方法。同为“考试”,当视其为方法时,“考”与“试”具有各自不同的含义(为区别二者,举一例:在市场买任何一件产品,交易时都可有“试一试”这个概念,但绝不会有“考一考”这个概念。),“考”要求被考者给出自已的回答,而“试”则是看被考者能否达到某一标准或要求。就教育的本意而言(所谓教人以技),“考”当然具有比“试”优先的地位。但当我们在教育体制中只看到“被考者能否达到某一标准或要求”这个配置特征时,依据我们头脑中辨识素材,“应试教育”这个词自然就成了我们评说的不二选择。

——如果说天才就是发现真理之人,那么二十个天才,是发现了二十个不同的真理?还是从二十个不同的角度发现了同一个真理?理解为前者似乎更合理一些。一、真理在理论上的唯一性与现实中多元化的解读;二、对同一事物认知的角度不同会得出相对不同的结论;三、对真理的唯一性的理解(真理只是存在而不是被发现,被发现的只能是客观规律)。被人们视为真理的东西,只是与社会客观规律配合度相对较高的概念。

——国学。当某一学说被称之为国学时,实际上已成为固化的精神囹圄,这时的学说也就可能会从泛指的真理变成谬误。其原因就是将随附于相对固定的时空场境的客观规律滥用于无限的时空场境,于是,真理也就变成了谬误。以儒家思想而论,其定义为将不可究、不可知的未知设为道(赋人文意义的天道),以顺天道为德。以人与天、与道、与德之关系纵向论说,是以轻视人与人之间横向的非伦理关系。而治国之术,以当今社会生存现况,尽以人际间非伦理关系的调整为主旨,若仍以纵治横,必当难尽人意。但话又说回来,让国学回到其本位上去,是不是也可以称之为精神家园呢?

——若言孔子之言的得失。问,是谁的得失?如果是孔子本人的,于后人(思想者)并无相干。若指对后人的影响,那请诸后人好自为之,尤其思想者,头中的脑是自已的。莫以后人之得失谓孔子之得失。

——解读德经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后义,失义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因为不知“道”为何而求“道”,追求“道”就称之为德,欲德须先有仁,不仁者起码要有义,不义之人必须守礼。

——孔子说:既然有道,那我认为先贤所为合道,综其理则为道理。最能符合自然规律的就是人伦之道,称之为仁,是以可由此推之。

——称孔子之德为私德,是后人知公德后为界定二者所给予的区分,非孔学中原意。老子之学中也无公德一说,虽然理论上可以涵盖这一概念,但毕竟只是后人的推演。

——人类发展是个必然性命题(无论怎样解读人类历史,人类本身仍在动态的时间中存在和发展着)。而所谓“美德”王国则只是个假说,对将来的真实时空场境,现人只能是就发展的某一断面作一些推演,而不可能予以预演。当然,如果真有时光遂道存在则另当别论。

——道与逻辑在应用层面上根本不是同一概念(须知从严格意义上讲也不存在同一概念这回事),用以解构“法理”显然不合逻辑。

——摩西的“十诫”用今天的眼光看,除了宗教内容,也只不过是行为规范而已。不同之处是十诫是面对人际关系所提出,而道则是面对存在而提出的,二者皆可理解为“理”。

——理与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思想者(所谓大天才)发现的是理,而如何用则是后人的事。用牛顿的物理学原理解释相对论的概念如何?谬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