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0.02.24)十年风雨话《壹周》

(2000-02-24 20:45:25)
分类: 五常谈艺术

光流水逝,《壹周刊》创刊十年了。今天,它是香港最多读者的杂志。假若能在中国大陆发行,畅通无阻,其总销量可能是世界之冠。这样说,是因为我这个专栏的读者反响,大陆的比香港的还要大。「禁书」也有如此功力,可谓奇哉怪也。

没有谁可与「成功」争辩的。不久前一位朋友给我看一本名叫《黎智英传说》的书,内里两次提到我,一对一错。对的是说我赌《壹周刊》可以上市,输了十二瓶红酒给郑大班;错的是说我曾经与肥佬赌一百万,《壹周刊》销量不会达二万。我没有资格赌那样大的钱,而我虽非聪明才智之士,IQ却不应该是零蛋。自己一无所知的行业,怎会胡乱下赌注?

说实话,当《壹周刊》初出茅庐之际,看淡的人数之不尽,而看得最淡的是郑大班。我自己不知道怎样看。然而,出版了两期后,《信报》的骆友梅对我说她看好。林太是过来人,有很了不起的办刊物的经验,她的判断当然比郑大班可靠。她是我认识的朋友中第一个看好《壹周刊》的人。黎智英是第二个,但那是出版五期后的判断了。肥佬比不上林太,我是证人!

朋友,你信不信风水?《壹周》创刊那一天,日圆兑美元是一六三对一,是近代历史的新高。而今天《壹周》的销量,大约是十六万三千。

《壹周刊》初出道前,我作了个小贡献。据说是因为计算机排版的技术困难,他们决定了把字横排。我对黎智英说:「没有一本成年人看的香港畅销刊物是横排的。你为什么要赌这一手?」他听后,立刻打电话给梁天伟,坚持直排。以局外人而论,贡献最大的应该是林振强。林兄既有新意,也懂得香港的新潮品味。听说黎很重视林的意见。

创刊那一期,我真的不知怎样看。应有的有,不应有的也有,设计五光十色,花多眼乱,植字错漏不少。我对整个刊物的观感,是杂乱无章。我自己放进去的,是一篇题为《最后的晚餐》的短文,引用圣经的故事来跟港英当时不断加薪、不断花钱的劣作过瘾一下(今天不幸言中)。这短文虽然自觉称意,但远不及黄黑蛮的插图来得精彩。黑蛮借用了达芬奇所绘的《最后的晚餐》的画面,把耶稣和十二个门徒换上港督、财政司及十一个高官,唯肖唯妙,令我拍案叫绝。

当时我可没有想到,《壹周刊》会在香港的出版行业上经历差不多十年的风风雨雨,或可说是搞得满城风雨。今天,雨过天晴,一切都似乎平静下来了。这就让我有一个比较客观的机会,去回顾一下究竟《壹周》是怎样十年树「刊」的。

今天在香港传媒之大名鼎鼎的黎智英,十年前绝对是门外汉。当时他虽然自修读过不少书,但文章应该是半篇也没有写过的。但他就是信心十足地要搞刊物。他本三个原则搞《壹周刊》;我同意其一,但对其二、三都有保留。

第一个原则,我同意的,是要大手笔地花点钱。我当时认为,香港人的时间宝贵,花十多块钱买本刊物,阅读一个小时的时间成本动不动以百元计。刊物内容若比不上阅读时间的代价,就是免费赠送也没有人看。我举出当时在台湾搞得很成功的例子——《天下》杂志——是那里第一本肯花点钱的刊物。(因为竞争多,今天没有那样成功了。)(《壹周刊》编者按:此说犯驳。有竞争才有进步,是不是?)(作者按:此说难驳,因为我说的成功是赚钱。)但当时我可没有想到,黎智英后来所下的注码,远超《天下》。

第二,黎智英要畅销,所以要《壹周刊》适合香港每一个阶层。这点我有点保留,因为据我所知,世界上当时没有一本成功的杂志,是适合所有阶层的。可能因为他见香港刊物多如天上星,而市场又不大,算是有学问的读者更少,所以他坚持要普及各阶层。

今天,从国际上的成功(当然包括赚到钱)刊物来品评,《壹周刊》是怪物。怪者,史无先例也。久而久之,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我也没有肥佬的办法!今天的《壹周刊》,所有阶层都看。就是一刊两册(怪也)的比较「正经」的第一册,内里的专栏有两级半的《壹惊艳》(你信不信我从来不看?),有两级的林振强与蔡澜(过瘾可读,往往偷看),有一级半的李碧华(新潮才女,老人家有时一头雾水),有一级的杨怀康(不敢不看),也有无级的《南窗集》(自我陶醉矣)。其它的变化更厉害,毋庸细说了。

第三,只要文章有读者,有市场,肥佬给予编辑或记者有近于不干预的自由。这点我不仅有所保留,而且不同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认为每个人都有些私事,是应该被尊重的。比方说,《苹果日报》开锣时,某知名人士的孩子在小学一年级考试不及格,竟在头版报导,我就忍不住破口大骂。小孩何罪,要被同学们嘲笑的?

可能作为局外人我看得不对,但从局外看局内,香树辉与梁天伟初时花样百出,跟康少范的设计越来越好。其后肥佬重用杨怀康。阿康这个人发神经:他定期阅读十九本国际大众刊物,所以能在险中求胜。

然而,无论怎样说,《壹周刊》最重要的功臣还是肥佬自己。他使的是「独孤九剑」:胆、胆、胆;错、错、错;改、改、改。说肥佬大智若愚,还是误打误撞,他也不会反对,因为他知道成功只能以效果来衡量。

近半年来,《壹周刊》变得收敛得多了。封面比较平稳;「出位」的文字远为少见;观点较为中立。经过十年的风风雨雨,《壹周刊》的「怪格」成了形,天下仅见,再没有什么还要大手地改、改、改的。

《壹周刊》的经验,将来会见经传。在香港有传媒学系的大学,应开一科关于《壹周刊》的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