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五常谈艺术 |
收到通知,二月一日起这「论坛版」试新意,《还敛集》要停笔了。年多前改版,我恐怕《还敛集》不适应,要停笔,公布后智英老弟促我继续,写到今天。
是四年多前董桥邀请我写此「专栏」的,说明每篇约一千字,题材一律不管。我觉得奇怪,因为当时此「栏」是放在重要的第二页,在《苹果》主笔之下,不管题材,自由发挥,天下报章没有见过。我见董桥自己在同一位置写文学,说典故,论诗画,也就见怪不怪,跟着他「自由」起来了。于今回顾,董桥的想法有意思:香港的时事新闻无奇不有,上头主笔要发牢骚,有董桥和我在下面谈天说地,给读者松弛一下,不是没有道理的。
原定约一千字,我左尝试右尝试,最后稳定下来的约一千三百。是奇怪的发现。中文用单音字,一千三百翻为英语大约七百,而后者是西方专栏的一般字数。某种专栏要这样写:拿着一点动笔,简洁地分析、发挥一下,不闷,有点说服力,中文大约一千三百字。字数减半读者透不过气来,不可读;字数倍之,只一点是拖得太长了。
《还敛集》写了四年多,约四百篇。非闲话家常,是很多的文章了。这样的训练非同小可,写了百多篇知道渐入佳境,得心应手,就是发表后自己也反复重读,太太以为我发了神经。互联网的普及也让我高兴一下。无数网站转载。起初,某网站有一百五十次点击,赠一把「火」,达一千了不起。今天,只一站动不动逾万,最高是一天十三万多,所有网站加起来不容易算。斗不过某些明星,也不一定斗得过教人炒股票的,但比起西方的名家专栏,容易胜出百倍。中国人多,满布地球,是命中注定了。不值得沾沾自喜,因为中国学子用电脑的起步不久,斗读者多,日暮黄昏的写手容易遭淘汰。
无心插柳,写《还敛集》有两项事前意料不到的收获。为了搜集题材,这几年我回复到八十年代初期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关注。这关注与跟着的调查研究,使我写出两个系列的重要经济文章。其一,主要在《南窗集》发表,是关于中国的地区竞争制度。一国之内,这地区激烈竞争只在中国出现过。苦思两年,左查询右查询,终于找到答案,写了出来。答应了高斯用英文再写一篇长的。今天,地区竞争的研究不少人跟进,虽然主要是炎黄子孙,但老外产生兴趣应该是早晚的事。
其二是关于人民币的汇率与货币制度,除了最长的一篇在《信报》发表,其他主要发表于《还敛集》。我对人民币的分析起于八十年代中期,跟着断断续续,个人的思维从传统的币量理论与汇率浮动开始,没有成见,不断地修改,到今天不少朋友说是在货币理论上划上句号了。这理论起自休姆(David
Hume,
1711-1776),其后大师不少。说由我划上句号有点夸张,但我不会站起来反对。中国的观察使我想到只要不推行货币政策,集中以货币稳定物价,任何国家都可以用一个可以在市场直接成交的固定指数为货币之锚,政府的成本微不足道。货币的思维被搞得一团糟,因为专家们忘记了货币的基本用途。众人皆醉我独醒也。
我正在考虑把二十多年来的四十多篇关于人民币的文章结集,按着发表时间排列,每篇加上「引言」,解释为什么当年自己那样想,哪里出现了问题,后来怎样改变了想法。好几位同学见我的《经济解释》没有涉及「宏观」(卷三的《失业的理由》是宏观从微观看),建议这结集,作为《经济解释》的卷五。起名《五常说货币》吧。若如是,其他多篇关于中国改革的文章,精选约一半,下注释,编为卷六,称《五常论中国》。都是经济解释,科学也。
本博客管理员公告:
本博客将于“还敛集”结束后开辟一个名为“五常问答室”的的栏目,方便访客与张五常教授之间的互动,形式是访客向张教授提问,由本博客管理员转告张教授。张教授将选择其中一部分作出回答,不定期地在本博客里公布。具体安排如下:
(一)提问的格式。提问者应注明自己所属的地区(无需详尽地址)、名字(可以是虚拟的网名)。范例如下:
例1:广东深圳
阿松问:…………………………
例2:香港 Candy
问:…………………………
例3:美国洛杉矶 Tom
问:…………………………
(二)提问的内容。提问的内容既可以是与经济、经济学有关,也可以是经济、经济以外的艺术(如摄影、书法、音乐等)、文学(如诗词、古文等)、教育、人生等各种各样的题材。请提问者注意问题的简洁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