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92.05.01)再遇何藩

(1992-05-01 22:23:45)
分类: 五常谈艺术

不久前,朋友开画展,鸡尾酒会嘉宾云集。当我在那里游目四顾之际,一位「陌生」的人跑到我面前,伸出手来与我相握,说:「张五常,我是何藩。」我仔细一看,认出果然是他,喜出望外。一时间许多往事都注到心头。

我是在一九五六年认识何藩的。早一年,我有两张作品入选香港摄影沙龙,两张都被选印在年鉴上,于是中了「英雄感」之计,搞了好几年摄影「创作」。我曾为文谈及过,当年指导我摄影的是关大志。但当时对我的摄影有大影响的还有两位:一位是简庆福,另一位是何藩。简兄的大场面风景气度非凡,如有神助,要学也学不到。何藩的专长,是街头巷尾的小品,以心思取胜,使人觉得可以学,但没有相当的天分,会弄巧反拙,显得拾人牙慧。

何藩从事艺术摄影,比我早两年,而陈复礼在香港崭露头角,大约比我迟一年。一九五七年我离港后,不两年陈复礼就全国知名,而何藩则转到电影业谋生去也。在香港,以电影艺术谋生不易,何藩于是转向艺术「三级」之作,也以此成了名。这样一来,今天很多人不知道,何藩点只「三级」咁简单?

几年前,余英时指责香港没有文化。一位朋友以此而问我的意见,我的回应是:「余教授没有看过何藩的摄影作品吧。」是的,香港不仅大有文化,且自成一家,而在这「独特文化」的贡献者中,何藩是一个重要人物。

我从拿起相机的第一天起,就欣赏何藩的作品。但我认为他是个摄影天才却是多年后的事:在外国生活二十五年,看过众多世界大名家作品,我才意识到何藩的天分非同小可。如果他不是在香港长大,而是在美国搞摄影创作,那么他声名远播是可以肯定的。我认为以街头巷尾之作论英雄,何藩当年的摄影天分前无古人,而据我所知,到今天还是后无来者的。

试举一些例子吧。一「幅」很高的白墙,墙脚下有一个穿黑衣的女人站着,黑房放大时将画面对角地加上一半阴影,就获得国际奖章无数。一个警察站在「台」上指挥交通,行人不少,(黑房)放大时把相纸倾斜,把人物的影子拉长,就增加了十字街头的忙碌感。一个树林上群鸟低飞,放大时把相纸垂直,群鸟变得好像真的在飞行。

说上述的例子是取巧,是对的,但只有何藩才可以想得出来。通过「黑房工作」取巧的摄影家数之不尽,但要巧得恰当才能增加画面的感染力,不能乱取其「巧」也。要形容一个女人的辫子很长,何藩把画面裁得高而窄;要形容一张横放的长椅,他把画面裁得「矮」而宽。高比阔大三倍,或阔比高大三倍的画面,在今天的新潮艺术中颇盛行。然而很多人不知道,这些「高矮」法门是何藩远在一九五六年时始创的。

其实在摄影上,何藩不取巧的作品也别开生面,令人叹为观止。我还记得他曾送我一帧名为《日暮途远》的作品。画面是香港西环的海旁,堤岸转角,一辆三轮车在右下角驶出画面去。这帧作品违反了构图的黄金定律,但越看越耐人寻味,越看越觉得舒畅。主要原因是,在夕阳残照的气氛下,堤岸与海水的交界处有一线闪着银光的白浪,把观者的目光从三轮车的背后「带」回画面中去。

我回港任职十年了。在这十年间,何藩与我咫尺天涯,没有旧的机会。我几次在文章上提到他,而想不到他竟然是我的长期读者,真的咫尺天涯也。更想不到的是,三十五年,得来全不费功夫,无意之间我就那样再见到他。一下子大家都觉有很多话要说,于是就说个不休。往事如烟,时光不再,彼此的头发都变得白的多、黑的少,老了。

稼轩写道:「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令我喜欢的是再见到何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