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92.05.15)书法的困难何在?

(1992-05-15 20:52:12)
分类: 五常谈艺术

不少对国画与书法大有研究的前辈认为,在学习上,书法比绘画困难得多。我问他们为何如此,他们都答不出来。其中有一些谈了不少有关的理论,但不能令我信服。

对我而言,说书法比绘画难学是不容易置信的事。论笔力,论轻重,论大小的比例,绘画与书法同样重要。但论构图与「象样」,绘画显然比书法重要。是的,一些上佳的书法,也可以像小学生的字体般不象样的。另一方面,绘画有彩色,而书法没有。设色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而研习书法者大可置之不理!

那么,说学习书法比绘画困难,又从何说起?这是个不容易解答的问题。这问题我想了很久,但还是到了最近有机会几乎遍观二千年来的书法,才有点感受。

任何艺术都是以某种媒介作某种阐释。书法也是一种艺术媒介,也是用以阐释某些事或物的。问题是,一个书法高手在白纸上振笔直书时,他在表达或阐释些什么?这也是说,倘若不是为了要阐释些什么而「出现」的书法,无论字体如何美观,不可能是书法艺术。

那么书法究竟要阐释些什么呢?书法既不是文章,也不是诗词歌赋,不可能说故事,或谈什么风花雪月。书法算不上是画面,不能具体地「画」出什么物体。它唯一可以表达或阐释的,是书者的感情。但感情是抽象之物,以文字或画面来表达它也不容易,更何况是书法呢?

就算一位书法家能像张旭那样,有「挥毫落纸如云烟」的本领,他怎样才可以把自己的感情表达于纸上?假若一位市井之徒,只识几个字,完全不懂书法,有一天大发脾气,忽然拿起笔来,蘸了墨,在白纸上大书几笔,写得如寒鸦赴水,又怎可以令我们看得激动,不能自已?在感情的表达上,张旭与这位市井之徒的区别何在?

以没有文字内容或没有具体画面的书法来诉心中情,书法只能凭字体的大小、宽紧,笔划的轻重、快慢、枯润等法门来表达。而这些法门,要配合得宜才能恰当地表达的,运用这些法门时,要有原则,要按规律。好的书法可以狂,但不可以乱;可以危,但也要安;可以放,但不可以浮。乱写的文章,或乱画的画,不足以表达感情。书法也是一样。

人的感情,不管喜、怒、哀、乐,都必有和弦。这是大自然定下来的规律。没有和弦的艺术,是无法触及欣赏者的感情的。于是,中国的诗词文字有平仄,欧洲的音乐结构有和音,绘画的构图也有黄金定律。《道德经》的哲理可不是乱作的。

因为书法既无文字的内容,也无具体的画面,所以书法要千变万化才能表达一点纯真的感情。另一方面,变化要按规律,要有和弦,也要一气呵成。于是书者下笔时连多想一下的时间也没有。因此,学书法的一个要点是:要学得非常熟练。这可不是因为熟能生「巧」,而是上佳的书法,写时要像做梦像魂游似的,纯以感情下笔,不顾其它,但写来还是法则井然——这是书法的困难所在。

王羲之说张芝练书法练到「池水尽墨」,是可以相信的。近代书法家如周慧珺、黄苗子等人,对每一个字的不同写法,出自何帖等等的记忆之强,几使后学者不敢问津。

古人与今人练书法的比较,前者的条件是远为优胜了。古人有的是时间,且写得一手好字还往往可以升官发迹。在今天,我们只可以在公余之暇研习,纵有右军的天才,也无能为力矣。

书法如果变化不多,或写来较为简单的,写得再好也难以表达感情,算不上是高手。大名家如柳公权、张即之等,字体虽然美观,但因为简单,就只是美观而已。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所存下来的虽然不过是临摹本,但其感情溢于纸上,名不虚传,比王氏的其它名帖优胜得多了。论狂草,我认为张旭不及怀素,这是因为我觉得怀素的字,在狂中易见真情。而单以狂草的感情论英雄,怀素看来又不及黄庭坚了——虽然后者的狂草是从前者学来的。以汉碑而言,《娄寿碑》的感情无与伦比也。

自古以来,论书者多矣。以经济学者的身分大谈书法,我应该是第一人。这是狂妄之举了。我认为,从中国历代书法家的笔迹看,纯以阐释感情为准则的话,最优秀的书法家是宋代的米芾。

在现代化的今天,书法艺术远不及绘画值钱。我们可以向大名家免费求字,但不容易向小名家免费求画。这个对书法家不公平的现象,是不难解释的。懂得欣赏书法的人实在不多。过于湛深的艺术,曲高和寡是必然的事。没有学过绘画的人也可以懂得欣赏画,但没有稍事临池者,是不容易体会书法上的感情的。


后记

习书九载,渐进大成之境矣!回顾当年自己对书法的见解,颇有浅陋之处。我把这些文章保留下来,是要使读者体会一个初学的人的观感,及这个人后来对书法的观感的转变。在此之后的文章里我有再谈书法的,今后有机会我也会再谈。

本文提到在狂草书法上,怀素胜张旭。那是我八年多前的看法。今天,我认为张旭胜怀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