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五常谈艺术 |
孙过庭是个罕见的艺术天才!在我们的艺术、文学史上,他的名字不算响亮:若非对书法有兴趣的人,不会听过他的名字。他是唐代初期的人,但其生卒年月已无可考。他遗留下来的墨迹不多,生平没有什么有口皆碑的轶事可供谈助。
孙过庭算是少见经传了。要不是他手写的《书谱》草稿留存于世,今天可能没有谁会记得他。天才的命运往往如此。他们若要名留青史,真实的好本领是必需的。但有高不可攀的本领,还得要靠种种因素、际遇才可以万世流芳。我们实在不应该替李白的怀才不遇,杜甫的潦倒穷途,或苏轼被贬于岭海而客死异乡……而悲伤了。他们的本领不一定远胜于孙过庭,但名气高出何止百倍!
孙过庭遗留下来三篇书法,都大有可观,而最后一篇《书谱》更令我拍案叫绝。这《书谱》的真迹今天藏于台湾的故宫博物馆,应该是价值连城了。所谓《书谱》,其实是《书谱》的序文,大约三千八百字。原来《书谱》共有六章,分两卷,据说在元初是存在的,但到了明末就失去了。今天剩下来的就仅是那数千字的序文。后人起初称之为《书谱序》,到后来就简称为《书谱》。
《书谱》的正文论书法,是手写的,前人形容它「纸墨精好,神形焕发。」到了今天,除了那篇《序》以外,没有人知道正文的内容。这是中国书法的一大损失。留存下来的《序》,从头到尾都是谈书法,精彩绝伦,识者无不五体投地!
现在的《书谱》序文有几个版本,没有一个是完整无缺的。台湾现有的真迹本保存得很好,但缺少了一百九十六字。可幸其它的刻本或摹本所缺的字不同,所以互相对证,我们今天便可读到一字不漏的全文,经多方考证,这全文绝对可靠。
很多年前,我买到了太清的石刻本,爱不释手。这刻本最为精绝,使后人称《书谱序》为《太清楼书谱》。但这有名的刻本只有序文的一半。八年前我在台湾见到仅缺百多字的真迹时,一看就知道假不了。其后我一共收藏了六个版本,读之再三,大有奇趣也。
《书谱序》当然是孙过庭本人手写的,写错了修改之处甚多。看来他写时像王羲之写《兰亭集序》那样,即席挥毫,但其思路之精,文字之畅,书法之妙,大可与《兰亭集序》相提而并论!
一篇谈论书法的文字,由作者亲自书写,若笔下书法不是一流,是天大的笑话(虽然今天市场上论摄影的书籍,作者的摄影作品大都是三流)。孙过庭的书法好得出奇,所以他文内的论点很有说服力。
孙氏的字体是王羲之的书法。右军的书法很难学,古往今来,学右军者多如天上星,但我认为能学得登堂入室而达化境的,只有孙过庭一人。米元章(米芾)是宋代的书法大家。他说孙氏「甚有右军书法,在唐人中无出其右。」这似乎是说得太保守了。
我认为清初孙退谷的评语较为恰当:「唐初诸人无一不摹右军,然皆有蹊径可寻,独虔礼(过庭)书,天真潇洒,掉臂独行,无意求合,而无不合!」
摹仿的人可以达到「无意求合,而无不合」,变得无迹可寻,是一个不容易想象的境界。难怪后来一些书法高人说,王羲之留下来的墨迹那么少,真迹可说绝无仅有,那么要欣赏右军书法,看孙过庭的《书谱》就足够了。
孙过庭的右军书法,与右军本人的书法「无意求合,而无不合」;也即是说:「说摹不摹,不摹是摹」了。往日我曾为文论述艺术上的世界十大天才,把王羲之排名第五,那么单以书法而论,孙过庭只可算是个准天才。然而细读他《书谱序》的文字及内容,那个「准」字可以删去了。
是的,《书谱序》文笔流畅,文采斐然,像他的书法那样,「天真潇洒,掉臂独行」!且先看他论绝妙的书法是怎样的: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
噫!原来书法要写得生动,要有活力,要千变万化,但也要写得奔而静,危而安,使观者在兴奋中感到舒适、安宁,也要使观者联想到一些幽美的画面上去。那么要懂书法之道,谈何容易!
孙过庭的文字简洁,其论点、分析很有一般性,也很具体。且看他谈行、真、草、篆、隶、章等六种书体的大概:
「趋变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至如锺繇隶奇,张芝草圣,此乃专精一体,以致绝伦。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元常不草,使转纵横。自兹以降,不能兼善者,有所不逮,非专精也。……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是的,孙过庭认为,要把书法写得出神入化,专精一体是重要的。他自己专于右军法。然而,自米芾起,专精一体的书法家并不多见。
书法当然是要从整篇看,而孙过庭认为写得精熟极为重要。那是说,书法要写得好,除了天分,苦功是不可或缺的。他说:
「夫运用之方,虽由己出,规模所设,信属目前。差之一毫,失之千里。苟知其术,适可兼通。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闇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
他对苦练书法的按层进步说得很清楚:
「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愈妙,学乃少而可勉。……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从心。……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
一层一层练到化境,不仅直追古人,且「恨古人不见吾狂矣」!这境界是怎样的呢?孙氏写道:
「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自可背羲献而无失,遗锺张而尚工!」
是的,读孙过庭的《书谱序》,好像是读到一本武林秘籍,使人觉得练字有如小说中的练武功!我很怀疑金庸的武侠小说有好些地方是从《书谱》中得到启发的!
孙过庭是个天才,无话可说。像莫扎特那样,有大成的天才很有自信,有时竟视前人如无物。孙过庭在序文之末对自己所知也不客气呢。他写道:
「自汉魏已来,论书者多矣。妍蚩杂糅,条目纠纷。或重述旧章,了不殊于既往;或苟兴新说,竟无益于将来。徒使繁者弥繁,阙者仍阙。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第其工用,名曰书谱。庶使一家后进,奉以规模。……」
孙过庭认为他《书谱》正文中所说的书法之道,前无古人。我只读了那《书谱》的《序》,无缘拜读正文,也认为他对书法的体验是后无来者的。
后记
关于孙过庭现存的《书谱》,究竟是一个「序」还是「正文」,又或者是「全文」,有很大的争议,专家的见解各各不同。我自己考查所得的结论,是《书谱》原来有上下两卷,现存的不是一个「序」,而是《卷上》。《卷下》在明朝中叶还有记录,之后就再没有人见过了。
以上的推断与众不同,反对的专家会是不少的。将来有机会我会详细解释为什么我那样看。
二OOO年九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