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五常谈艺术 |
富有的人要花钱,可能是一件头痛的事。天天大鱼大肉,鲍参翅肚,很容易吃厌的,而对健康也没有好处。赌博可以一乐,但因为长赌多输,富有的人是不大可能贪胜不知输的。孔子云:食色性也!所以自古以来,富者对美色有殊好——李白的「名花倾国两相欢」可不是乱写的。然而,在封建不再的今天,三妻四妾的例子甚少,更不用说「后宫佳丽三千人」了。
于是,有钱可花的人,在为自娱伤脑筋之际,会觉得「附庸风雅」是一个好去处。买画、买古董之类,可以花很多的钱。这个玩意很过瘾,也可以作为一项投资,使下注者有利可取。我有几位十多年前开始藏画或古玩的朋友,今天发了达。
不过,我这几位赚大钱的「藏」家朋友,可不是附庸风雅那么简单。他们或则从小对艺术感兴趣,进而有很深的研究;或则开始时仅喜收藏,后来却痛下苦功,学懂了。这些是难得的花钱例子:既可过瘾,也可赚钱,除了收购艺术作品外,我想不到哪一项花钱的玩意可以这样鱼与熊掌,二者兼得的。
近十多年来,日本人富有不在话下,而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也分明变成发达之区了。这样一来,懂也好,不懂也好,附庸风雅之士倾巢而出。近几年来,苏富比、佳士得等国际性的拍卖行,在欧美要亏本,但在香港却可赚钱。上述的苏、佳这两家拍卖行,近一年来竟奇兵突出,在香港拍卖油画。与宣纸比,帆布确是不同,附庸风雅之士「打针都冇咁快」,突然间变为油画专家了。
苏富比与佳士得在香港所拍卖的油画,可不是毕加索等人之作,而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油画家。如此一来,附庸风雅之士过瘾之余,倒真的要付出代价。理由有三。
其一,国内的画家数以千计,而且越来越多。可不是吗?一个在国内的绘画教师,月薪顶多是数百元人民币,但假若时来运到,他们的一幅油画可以卖得数万
元——那是十年的工资了。有十亿以上的人口的中国,从事绘画的人岂有不暴增之理?如此下去,供过于求是迟早的事。
其二,苏富比与佳士得这两家拍卖行大名鼎鼎,画家若被选中,一登龙门,身价何止十倍?然而,这些画家可不是单为拍卖行的需求而绘画的。我见过这样的一个实例:同一画家,其笔下同类或差不多的作品,在拍卖行卖的,与画家本人私下卖的,价钱相差十倍!我又知道有一些国内的画家,用多个名字或艺名绘画。作品相同,而姓名有别,可以用迥异之价「倾销」。
其三,绘画有很多派别,而近两三年来,中国的画家始创了一个新派。我称之为「摄影派」。这一派的画很逼真,使人觉得如摄影,几乎可与相片真假难分。不幸的是,这种绘制品的阐释能力,与摄影没有区别,所以,纵然技术超凡,惟其艺术又从何说起呢?
是的,油画中的「摄影派」,在阐释上是拜摄影家为师——在这方面,其实他们所拜的只是二三流的摄影家而已。我没有尝试过绘画,但对摄影我有三十七年的经验与「功力」。假若我以相机及黑房技术来制造一帧像摄影派的「油画」,易如反掌也。
综观以上三点,我认为在亚洲,附庸风雅于油画的人,将要付出可观的代价。今天的所谓「名画家」,明天可能不过如此而已。艺术是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我也认为,若小心从事,今天在中国的油画方面下注投资是值得考虑的,不过,要顾及如下四点。
第一,买画时首先要顾及作品的本身,不要管那画家名气的大小。名气要由时间、历史肯定的。在今天判断中国油画家的名气大或小,实在是太早了。第二,若自己不懂得欣赏油画,则要请专家朋友代为品评。第三,自己不愿意挂于客厅墙上的画,一律不买。第四,价高于三万元的所谓「名家」作品,避之则吉也。
至于上文所提及的所谓「摄影派」,其作品目前的高昂市价,似乎是由下述的那类鉴赏家「决定」的。某天在佳士得的展览大厅里,我见到一位欣赏者在一幅油画面前大声说:「哗!乜画得咁似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