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97.05.16)石

(1997-05-16 19:54:29)
分类: 五常谈艺术

自古以来,文人爱石。北宋的米南宫拜石;苏东坡喜集奇石;李清照藏石;近代齐白石自称是「百石富翁」。我没有作过考究,不知傅抱石、齐白石、吴昌硕此「三石」是否因为好石而有其「石」名。我算是「文」人,好石不足为奇也。

假若莲是「花之君子」,那么在自然界中,石应该比莲还要君子的。可不是吗?石逾亿年而不变,净而坚,稳而重,不渲不染,完全没有媚态。花的凋零使人伤感;树的苍老使人感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水会消逝;云会变幻无常;生命的短暂,使我们不能不同意李太白所说的「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只有石,以及石中所含的金属,可以持久不变。

石的「君子」与持久性,对我当然有很大的吸引力。但石有软、硬之分。硬石——像花岗石与玉石——我虽然爱,但不及软石——例如中国的印章石。

先谈硬石吧。在美国工作时,我喜欢建造园林。这玩意的要点,是把巨大的硬石安放于适当的位置,然后以软性的花草树木及水池,把硬石在观感中软化。石是园中的重点,放置得不够「舒适」,就算是败笔了。在园林中放置巨石,日本人很了得(比我们中国的高明)。我曾经因为要研究日本园林中放置石件的艺术,三访京都。

我在美国造过三个园林——最后一个获取华盛顿州的大奖。这个获奖的园林,与「日式」的只有一点重要的不同:我多用柳树,使巨大的硬石看来更有「软化」感。我不明白,为什么以巨大硬石为骨干的日本园林,竟然完全不用柳树。他们喜欢用比较「硬」的竹与松,但没有柳。中国的园林喜欢用柳,但石是多以小石堆砌,而放置的艺术也远不及日本的。

园林中的硬石虽然大小不一,但在主要的位置上,石头是越大越好的。我曾经安放过一块重达四十吨的巨石,在搬运途中,一辆专用来搬运重物的货车,其车架竟然中断,而在安放巨石时,两部小型起重机毁坏了一部。埃及金字塔所用的巨石,大约五吨,而在数千年以前其搬运的办法,屡有经传。在日本园林中我见过的最巨大的石,大约二十吨,在没有机械的数百年前,我想:二十吨的巨石怎样搬运及放置的呢?

玉是极硬的石,但中国之玉,给我有柔软与温暖之感。这是玉石的可爱处。自中国开放以来,出土的古玉,所在皆是。好些朋友见古玉那么便宜就认为是假的。大约六、七年前,在上海的路旁小贩摊档中见到不少古玉小件,讨价还价之后每件大约一百元。朋友见那么相宜,就肯定是假货。虽说是假,但眼见那样可爱——设计艺术甚高,且各各不同,而刻工又非常精美,我就认为「假」的也不妨多买几件。后来经过几年断断续续的追查,才知道大部分是真的古玉。

十多年前,我开始收购福建寿山的印章石。其后对青田、昌化、巴林等地区所产的印章石材,也下过一点「心机」研究。印章石是软石,其佳者温润而又显得通透。玉石接触人体会增加光泽,印章石也是如此——此乃宝石所不能也。对我来说,印章石上之精品,比玉石还要可爱。今天,一般人以缅甸所产的翡翠玉石为至宝。但翡翠玉——纵使是价值连城的——也有一个大缺点:在晶莹夺目中没有温润感,可爱之余是稍嫌其霸道的。

要懂得寿山的印章石,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尤其那所谓石中之王的田黄石,要鉴辨究竟是否真的田黄,十件中总有一两件连专家也搞不清楚。我认为,懂田黄,就懂寿山。但天下间似乎没有谁可以百分之百懂田黄,所以寿山石深不可测。

十年前,我细心研究后,认为田黄石是石中的最佳投资。这是因为那里只有不大的几块田地可以找到田黄,数百年来,被人翻来翻去地掘了那么多次,田黄在产地绝是迟早的事。今天,田黄在产地是真的绝了。田黄之市价急升,是理所当然的。

在印章石的投资上,我是明知而犯错:明知要集中下注于田黄是正着,但见异思迁,买了好些其它的。寿山产芙蓉石的「洞」,「失」了几百年,几年前又再寻找  到——芙蓉之价于是大幅度下降;善伯洞本来越来越少,但旧洞几年前又发现新去处。昌化的鸡血石也是因为有了新洞而市价下降。

以我之见,今天印章石的最佳投资,应该是昌化的鸡血石与寿山的芙蓉石。这些石本来就是上佳品种(昌化鸡血必定要选软的),今天的供应增加应该不会持久的吧。

几年前,为了要在书法上吹吹牛、过过瘾,我请谭永逸刻了一方闲章,曰:「石帝」。这比齐白石自刻的「百石富翁」,显然是更为夸张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