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97.04.04)书法收藏记

(1997-04-04 19:52:11)
分类: 五常谈艺术

就某些文物而言,我是个收藏的「瘾君子」!多年以来,我介绍朋友收藏,替一个基金会收藏,自己也收藏——五花八门的。问题是,我的兴趣广泛,收得杂乱无章,算不上是专家。「杂」而不「专」,有其过瘾之处,所以我认为因为「杂」而有时中了招,收了「假货」,还是值得的。有一项我收得不乱,是书法。

收藏对我有吸引力,因为我可以从他人——尤其是前人——的作品中,欣赏他们的智慧,得到一点启发。到博物馆去参观,走马看花,而又不能把作品拿在手上,终夜不眠翻覆地鉴赏,那就看过等于没有看,缺少了痛快感。对我来说,一物在手,比博物馆内的百物「远」观优胜。

我曾对书法老师周慧珺说,我是因为有机会细看书法真迹才领会到前贤的用墨之道。是的,我们很难从搨本、印刷本,或甚至几可乱真的木版水印,而深知前辈高人用墨的方法。但若有原作真迹在手,拿着放大镜细看其墨色变化,体会自是不同。

收藏,尤其是收藏古物,就有这样的妙处:一件前人创作的物品,彷佛可以让观赏的人直接地体会到作者的构思。即使今人如老友黄永玉,我拿起他赠我的一帧小小的、画一朵兰花的画,对他的思维的感受,似乎比与他挑灯夜谈还要来得直接。

我收藏了一些中、外的古画,但认识甚浅,对画中的思想不能有深入的体会。深入的体会是要花很多时间的。至于书法呢,我就自觉大为不同了。这显然是因为亲自下笔写书法,对前贤的书法见解学得特别细心,所以一看作品上笔端的一转一划、一提一按,我就对作者的思维有所领悟。

今人的书法,我在学写之前已收藏了不少,大都是朋友相赠的。学写之初参阅前人的书法,一律是印刷或复制品。这是很相宜的参阅:数千元就可把一套什么书法全书买下来。问题是,印制品看得多了,总觉得有点不着「痒处」,不能使我有直达作者的思维的感受。这是我要收藏前人墨迹原作的起因,那大约是六年前的事了。

但我与一些朋友决定有系统地收藏古书法,其实是另有原因。那就是,在研读中国书法历史时,我发觉这门艺术有两个高峰期:其一是唐宋,其二是明末清初——尤其是十七世纪。要有系统地收藏唐宋大师的书法真迹是不可能的:市场流传甚少,间中有一、二精品出现,也不容易买到。

明清大师的书法,我们今天还可以有系统地大量收藏,其价格往往比今日名家的宣纸画为低。我见有机可乘,就定下一套方案,有系统地收藏明清的书法。

那方案的第一要点,就是以王铎(一五九二——一六五二;明转清是一六四四年间)为中心人物,神笔铎是明清两大朝的书法第一把手,且流传下来的佳作不少。我作了一个估计,博物馆之外,流传于中外民间的王铎真迹,大约有三百之谱。这估计不可能大错特错,但想不到,收购了四幅王铎佳作之后,其市价突然急升,跟着就是伪作在市场涌现。

五年过去了。有系统的收藏,大致上可以告一段落。不足之处当然有的是,但我还是颇感满意。「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苏东坡说的。收藏书法亦如是。元末明初杨维祯的作品,我一幅也收购不到。明末清初傅山的一巨幅杰作,我差一口价而败北,有点耿耿于怀——虽然我已有两件他的作品;明末倪元璐的作品,我只购得一幅,显然不够——倪鸿宝的书法功力,绝对可以与王觉斯分庭抗礼;清代后期何绍基的作品,市场上流转甚多,但到今天我还找不到一幅是值得收藏的。明末黄道周的作品也只得一幅,但那应该是他的生平代表作,不容易找到更好的,也就算了。还有,老友黄沾最喜欢的郑板桥,书法作品在市场上有的是,但精品只在周老师家里见过一件,不收算了。

有系统地把一个时代高峰期的一项艺术作品集中起来,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希望有朝一日,我能说服与之合作收藏的基金会,把这个我认为是比较完整的书法收藏,送到一所博物馆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