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96.06.21)狂热与亏本

(1996-06-21 19:44:16)
分类: 五常谈艺术

张五常:狂热与亏本

 

前为美国总统夫人而后为船王夫人的积琪莲,大名鼎鼎之女人也。谢世后,她把世人开了个大玩笑:她的一千三百件遗物,于上月(九六年五月)在纽约苏富比拍卖,成交价之高,拍卖者的疯狂,史无先例,故被称为「世纪拍卖」。

一些数据很容易证明其惊人之狂热程度。遗物总数原本估值四百六十万美元(这应该是偏高的了),成交的总值却为三千四百五十万美元,相差七倍半。一套旧的哥尔夫球棍,估价八百美元,成交七十七万二千五百美元,高出九百六十五倍。其它一些物品的估价更属无稽:三个旧椅垫,估价五十至一百美元,成交二万五千三百美元(据说甘乃迪当年可能没有接触过);一堆旧杂志——应是一文不值的吧——成交一万二千六百五十美元!我可以肯定,以将来的出售市价而论,这次「世纪拍卖」的所有得主必定亏本,会亏损得一塌糊涂!

一九八七年有一次疯狂不及但类似上述的拍卖,是名人温莎公爵夫人的遗物。一位纽约的古董商,当时以三十倍于估价的价钱把一条公爵夫人的项链买下来。去年十一月,该商人在香港的亚洲艺术博览会中,欲以当年成交的半价出售,却无问津者。他告诉我当时他以为「执到宝」,但这项链他卖了八年也卖不出去。以市场利率计算,八年后的今天,其成本大约上升一倍。以原价之一半求售,是成本的四分之一,但也卖不出去,真的是血本无归也。

据说,温莎公爵夫人遗物的拍卖得主,血本无归是一般性的。因为那项链的市场命运并非例外而是一般性,所以就成为一个需要解释的经济现象,经济学书本或专业文章似乎没有提及过。我对这现象百思不得其解,但最近好奇地阅读有关积琪莲遗物拍卖的报道,一位评论家之言使我茅塞顿开。

这位评论家说,积琪莲遗物的拍卖成交价,是基于三个成分的组合:其一是物品本身所值,其二是积琪莲与两位前夫的名气所值,其三是拍卖场中的气氛,使好些人疯狂起来,黐了线,在出价时失了分寸。

我同意这三个成分的分析。至于我那狂热场中的得主日后必定亏本的论点,是基于第二与第三——名气与狂热的成分不能持久!

先谈「狂热」吧。好些时候,由于拍卖场气氛热闹,而叫价时又没有时间仔细推敲,一不小心就很容易中了招。拍卖行怎会不知道买家的弱点,于是,当行出色的拍卖官就是那些懂得制造现场气氛的人,在底价之下,即使明明没有人出价,也会手晃脚划地乱叫一通。这样的造价是司空见惯的。又有一些时候,卖家要造价,就安排好些朋友在拍卖场上举手,以壮威势。老行尊戏称这些人为「举手党」。

当然,上月积琪莲遗物的拍卖,是毋需「举手党」助阵或「造价」的。但热闹气氛可以误导「有心人」,却是事实。

气氛误导,其成功机会最大的是拍卖场中「初哥」云集。去年香港佳士得秋季的一项次级玉器拍卖,因为说明没有底价,来的大都是第一次「躬逢其盛」的人,于是叫价离谱,中招者众矣!积琪莲的遗物拍卖,场中绝大部分也是「初哥」。

拍卖成交价中的「狂热」成分,在一夜之间——充其量是数天之后——会烟消云散。据说拍卖场中一些因「狂热」而中招的人,根本在经济上买不起!

拍卖场中的狂热是短暂的。然而,非拍卖式的市场狂热,有了「牛群现象」的协助,却可以持续地「黐线」几年。历史上最有名的例子,是十七世纪时荷兰的一次「郁金香危机」,持续了大约三年,使全国的经济受到影响。其「危机」之起,是由于人们争炒郁金香球茎。据说当时一个球茎的高成交价,可以买五百五十只羊。大家明知球茎可以繁殖,但竟然达至那样的成交价,你说黐线不黐线?后来球茎市场崩溃,使得很多人破产,成为历史上的经济悲剧中之笑话。

且让我转谈拍卖价中有关「名气」的成分吧。「狂热」的价格成分,消失得很快,但「名气」的却消失得较慢。所以我认为积琪莲这次的遗物拍卖,其物品今天的市价已应下跌了一截,今后的十年八年中还会继续下跌。

一件物品的「名气」价值不断下降,有三个原因。其一是拍卖前的大事宣传,不免夸甚其词,而这样的宣传,可一而不可再也。其二,一个拍卖场中的买主——亦即得主——对「名气」的占有,今天觉得新奇刺激,过了些时日,就不免觉得有点俗气。这好比新车拥有得久了,就算还是新的,对车主而言,也贬了值了。

其三——这是最重要的——就是积琪莲的遗物,绝大部分都很平凡,好些是普通的或假珠宝之类的饰物,市场到处可见,而即使是真宝石,其品味往往俗不可耐,没有特别的「性格」。这样,过了一段时期,拍卖场中所得,你会觉得好像许多人都有,一模一样的,岂非扫兴之至?此外,如果你是那堆旧杂志的高价得主,十年之后你可能会觉得旧杂志毕竟还是旧杂志,况且又不知积琪莲究竟有没有真正看过,以复利率一算,成本二十多万港元,你会感到欲哭无泪矣!要卖出去吗?物品如此普通,你怎能证实那一定是积琪莲的遗物?

当然,拍卖得主可以自我安慰:为了喜欢积琪莲,要出高价收购她的物品以为纪念,将来的市价如何无关重要。这种「伟大」想法的漏洞,是有朝一日,你会在市场上见到一件比你所拥有的更好的积琪莲遗物,其价格不及你的成本十分一。这样,你再「伟大」也会后悔而感到中了招,应该等一下在拍卖行之外的市场下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