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五常谈艺术 |
收藏中国书画的人有一个座右铭,那就是所「收」的作品要「真、精、新」。他们以「真」为三要素之首,可能是由于历来赝品多的是。在欧西的艺术市场中,鉴赏真伪是做得比较认真的。相比起来,在中、港、台一带,令人尴尬的例子不胜枚举。好些画廊都有「假货」待沽;而拍卖的文物中赝品时有所闻。当然,比较有分量的画廊与拍卖行,有专家鉴定,比较可信。
历久以来,中国书画(尤其是古书画)的鉴定家,一致认为,鉴定书法比鉴定国画容易。这是因为能卖得好价的书法大都是一气呵成,面目明确,可以取巧的地方甚少。一般人可能难辨真伪,但要骗倒专家就不容易。有时专家认为是真的,但又认为写得不大好,就可能有问题,不应该下注。可以说,就书法而言,凡是专家认为是真而精的,伪作的可能性甚少。像宋人吴琚写米芾的字那样,精而又能以假乱真的例子,历史上很少见。但吴琚还是看得起自己,没有冒米芾之名下笔。今天,吴氏的书法,一幅之价应在百万港元以上了。
上文所说的书法,专家认为是「真而精」就是「真」的惯例——即所谓「开门见山」的惯例——可能今后不再!这是因为不久前「发生」这样的一件事:在纽约苏富比拍卖的一幅算得上倪元璐的书法精品,从拍卖行的目录印刷中看,没有一个专家看得出是假的。他们从其它证据中(见下文)明知是假,但就是看不出假在哪里!其中有一位专家朋友见过该赝品的真迹(不是原作的真迹),说墨迹太新(真本不应如此),所以他看得出来。但他在看赝品真迹之前,就明知是赝品,心里有数,所以才说得那样「容易」吧?
倪元璐(一五九三——一六四四)是明末的一位顶尖的书法家。专家们能一望而知苏富比拍卖行的是赝品,因为该赝品是倪元璐的两幅——曾经出版好几次的——有名的「五律书法」的合并。一个书法家重写又重写同一的诗、词是常有的事,但写得笔笔一样却不可能,且从来没有出现过。释文说:
满市花风起,平堤漕水流。不堪春解手,更为晚停舟。上埭天连雁,荒祠水蔽牛。杖藜聊复尔,转盻夕阳游。
何如谓亭赋,二十回登高。九子龙殊好,五侯鲭合淘。持鞭尝百草,为颊盘二毛。赠世绥山果,不仙亦足豪。 元璐
众所周知,计算机仿制印章可以仿得完全一样。这解决了一个制作赝品的困难。很旧的纸或绫,在国内市场今天还可以买到。这解决了第二个困难。用幻灯片从玻璃桌下或屏风后投影而模仿,据说是一种新方法。而我个人认为,除了以上三点外,这幅倪元璐书法(赝品)的仿制者,是一位书法家。
从如上的种种看来,今后鉴定书法的真伪,有什么办法呢?答案是:不能看印刷品作鉴定,要看真迹,然后按如下四点作判断:
(一)细看墨迹的新旧。但据说把墨迹弄「旧」不大困难,更何况若干年后,墨迹可自然而然地变旧。
(二)印章色泽的新旧。据说旧印色很难仿得酷似。上海伪造书画的在市场搜购旧印泥,加油再用,但色旧油新还是一个破绽。
(三)经过昆虫或微生物蛀食的旧纸或绫,蛀前下笔或蛀后下笔在放大镜下不难看得出来。但伪造者若用完好无缺的旧纸或绫下笔,这个鉴定准则就用不上。话虽如此,完全没有瑕疵的旧纸或绫,绝无仅有。所以这第三个(可能是我发明的)鉴定办法比较可靠。
(四)作品的来源(此前的收藏家是谁,作品有否重要的旧注录或有否出版过)很重要。但收藏家的印章,如今由于计算机仿制容易,就「有」等于「无」;还是要在印色方面下功夫。
科技发达的今天,伪造者可以「伪」得精,万无一失的鉴定方法是没有的。可幸的是,在专家云集的艺术市场中,价叫得高的或是大名家的作品,「冒牌」者要瞒天过海也要大费功夫。专家彼此间大都是朋友,研究后认为是真的(原作),他们可能秘技自珍,但有疑问时他们就乐得把「心得」共诸同好,于茶余饭后津津道之。
这次苏富比拍卖的倪元璐书法赝品还有一个疑点:尽管是一万五千美元的估价,但也实在太低(应该估五万美元左右)。低的估价使买家不细心研究;当然,好些时候,因为卖家不求高底价,名家的真迹也可能估得过低的。
令人尴尬的是,苏富比拍卖行举世知名,其书画专家应该非同小可。倪元璐是大名家,他的被「印」摹的两幅作品都是名作,出版过好几次,那些非同小可的专家怎可以完全不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