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五常谈经济 |
记不起是谁说过,特洛伊(Troy)之战是历史上他唯一认可的战争,因为参战双方都清楚明白为什么会打起来。这有名的特洛伊之战(曾出现于荷马史诗中),究竟为什么会发生呢?是双方为了争夺一个风情万种、名唤海伦的女人。
在白居易的笔下,昔日中国唐明皇为了杨贵妃而「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以致后来「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我明白。楚霸王乌江自刎,之前吟道:「虞兮虞兮奈若何」,我也明白。
一般而言,战争——为什么打起来——是不容易明白的。双方错估了彼此的实力,而胡里胡涂地打起来,是愚蠢也。(如果大家都知己知彼,知道谁胜谁负,怎会打起来呢?)由于愚蠢而引起的战争,不容易明白。为了面子或政治「斗」法而战,也不容易明白。(为了面子或政治职位,总比不上为了海伦或杨贵妃吧?)
二十世纪末期的今天,最难明白的应该是为「统一」而战。古时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个概念,早已去如黄鹤。在今天文明的国度中,扩大领土取不到他人的产权,被「统」的人也不会做奴隶,而美人可不能让政客招之即来的。
以古时的概念,或什么光宗耀祖之类的意识来搞「统一」,是二十世纪末期有识之士难于认同的。今天,唯一说得通的统一,是互相有利可图。
如果人民有利可图,不「统」也罢。说得直白一点,如果把中国分为若干之「邦」而能肯定大家得益,人民生活有所改进,我会举手赞成。
我以为,在原则上,中、台「统一」是可以互相得益的。台湾的科技人材,与大陆的人力和土地资源结合起来,应该是相得益彰。大家既然有共通的语文及文化,这结合之后的「交易费用」不高,互相得益的机会确实很大。问题就是大家要坐下来,切实地研讨两岸统一而「交征利」的游戏规则。
香港的经验是一个例子。我曾经屡次提及,如果中国走回头路,旧制复辟,香港万事皆休。但若中国大事改革,香港人可为协助这改革而赚大钱;中国一搞什么「宏观调控」——「控」而不继续大事改革——香港地产则会在「控」中下降,失业率急升。
相比之下,中、台统一在原则上应该比中、港「统一」的利益大得多。这是因为百多年来——尤其是中国开放后——中、港两地早已相依为命。香港人对九七的恐惧,是怕回归后大陆会不会因为高山压顶而多取其利;香港的执政者会不会因为忙于「擦鞋」而忽略了他们的职守;而香港的商人与大陆的高干子弟,又会不会搞底关系而把香港变成印度的孟买?
中、台统一有两个比中、港优胜之处。其一,中、台在经济上历来没有真正而全面地合作过。虽然「国家」的定义并不简单,然而友好的统一总会减低「交征利」的交易费用。其二,比邻若天涯,海峡之隔总会给台湾一点保障,减少了像香港人那种对九七后的忧虑。
我认为北京的领导人要搞统一,他们应以两岸人民的经济利益为大前提。既然蒋氏当年否定有两个中国,从双方的利益角度入手可以说得理直气壮的。台湾彼岸,李登辉把统一问题说得吞吞吐吐,使人觉得他要搞「台独」。我自己的感受是,李先生爱权如命,要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原则归原则,事实归事实。事实上,我认为在目前,中、台「和平」统一是不容易办到的。这主要是因为台湾搞「民主」——搞他们始创的拍拍凳民主,而且近几年来又开始推行「民主贪污制」。在这种的政制下,即使李登辉支持统一,又从何着手呢?
不难想象,在台湾的什么民主大会议中谈统一,每个议员争着为自己的利益发言,于是拳脚交加,皮鞋乱飞,得不到什么结论,徒使外地的电视观众「笑甩大牙」罢了。
愚见以为:北京当局最好暂时搁置中、台的统一问题,集中精力于改革目前的国营企业(要私产化)与金融制度(也要私产化)。这样做,香港在九七后会一帆风顺,而中、港结合的竞争能力会使举世失色。于是,台湾的工业会节节败退,资金大量外流。到那时无论「民主」怎样说,利益所在显而易见,统一会真的「水」到渠成了。
以实惠的(现实而非将来的)经济利益或经济压力(二者可以是一样的)来搞统一,乃「大道之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