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93.06.11)MYFAIRLADY

(1993-06-11 13:13:00)
分类: 五常谈艺术

谁都知道《My Fair Lady》这个名目是从哪里来的。

不久前,《壹周刊》上一个很受欢迎的“小道”专栏——《中环人语》——替我宣传,说我近来忙于搞一个《四友摄影联展》;说我自己作品中的一帧“秘密武器”,名为《My Fair Lady》云云。

其实我忙的并非该展览的本身,而是要在展出前先出版一本摄影集,把展出的二百帧作品全部放进去。事前可没有想到,出一本摄影集会比出一本散文的结集多下那么多功夫。我知道从来没有人曾在香港以出版艺术摄影集赚过钱。因此,身为《往日时光——四友摄影精选集》的编者与“自负盈亏者”,“输数”是“预”了的;但希望不要输得七零八落,所以尽可能做得好一点,使人有价廉物美之感。

话说《中环人语》刊出后不久,我跟张敏仪进午餐,一见面她就问:“谁是My Fair Lady?我们电台的人都好奇地想知道她是谁?”

这一则《中环人语》是杨怀康执笔的。我说话稍一不慎,就中了杨老弟之“计”。说这个大受欢迎的专栏是“小道”,其实是“高级八卦”。在香港,“八卦”的消息所在皆是,但“高级”的却极为罕见。《壹周刊》畅销,非无因也。其实我认为《壹周刊》之“八”值钱,不是因为“高级”,而是因为有“级”。如果他们来一个《筲箕湾人语》,也会洛阳纸贵的吧。没有作过正式统计,但我意识到,在香港不畅销的刊物,皆“无级”之类也。

张处长为人爽直,一向与我无所不谈,而我亦无所不告也。她这次一开头就单刀直入,问My Fair Lady是谁,我一时间竟不知所指,但一想之下,就知道是杨老弟给我惹来的麻烦。我于是如实奉告:“还有谁呢?当然是我的太太。”她听着,显得有点失望。她可能认为,既然杨怀康说是个“秘密”,张五常的Fair Lady必然另有其人——这才过瘾呀。于今想来,我应该故作神秘一下,不直白告诉她,使她继续替我幻想下去。

事情原是这样的。四友联展有一个硬性规定:每人选出作品五十帧,不许多,也不能少。但四友之中三个是摄影大名家,只有我是无名之辈;跟他们一起联展,相比之下,自己看来不觉得尴尬的作品拿不出五十帧来。我于是决定把室内人像交出来以补不足。我曾经在加拿大当过一年的职业人像摄影师,也曾在好莱坞传授过人像的摄影光法,可说是驾轻就熟的。其实这是个“骗人”的玩意:拍出不过不失,人见人爱的室内灯光人像,易如反掌,举手之劳也。在这次联展中,我选出了三十四帧非室内人像之作,其它的十六帧是“凑数”的室内人像——这些作品,只要花两个小时就可信手拈来的了。

好友陈平,摄影高手也。他对我的作品有所偏爱,但又很关心我那些室内人像,变化不足。他于是建议,说我的人像都是以低色调处理,应该起码有一帧高色调的;他又认为,若能展出儿女和太太的人像,会很有意思。

女儿的人像,我在她十六岁那年就拍摄下来了。那是用当时新购置的人像相机拍的,该机颇为复杂,由于不懂得用,拍摄时在技术上犯了大错。不过,既然是自己的女儿,效果差强人意也应该可以“参展”了。儿子呢,我没有替他拍摄过人像;目前他正在美国求学,不便为这次联展而特地回来让我“造像”了。于是我打太太的主意。

高色调的作品,我知之甚详,但甚少拍摄,因为这色调的处理很麻烦——不是困难,而是麻烦。所谓高色调,是指在作品中,白色的地方多,黑色的地方少。严格地说,黑的要越少越好,但要漆黑;白的最好要占画面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但要层次分明。

得到陈平的提示后,我就打了个长途电话给身在美国的太太,要她买几套雪白的衣服,飞到香港来让我拍摄人像。就这样,作品就拍好了。

本来,人像作品的题目是最容易起的。唐书璇的人像叫《唐书璇》,黄永玉的叫 《黄永玉》……但自己太太的怎样称呼,却不容易。他人替我的太太造像,可直称她的名字或《张五常夫人》。但作品里是自己的太太,要怎样“标题”呢?欧美画家们替自己太太造像的标题,都不太自然,更不论文采了。

在多种局限条件下,我选了《My Fair Lady》,是一个折衷的名目了。而事实  上,以Fair Lady来描述苏锦玲这个人,朋友们不会有异议,更何况高色调之作,可以使一个女人看来是长生不老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