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94.03.25)今天的香港学生及其它

(1994-03-25 12:41:38)
分类: 五常谈教育

不久前,在港大教「产权经济学」那一课,在座的大都是快将毕业的三年级学生,我提到R.H.Tawney所著的《宗教与资本主义》的理论,发觉没有一个学生听过Tawney的名字。我跟着提到Max Weber,也没有一个学生听过。我于是提出大名鼎鼎的历史学家Arnold Toynbee的观点,也没有学生知道Toynbee是谁。

我于是转了话题,问道:有谁可以背诵几首苏东坡的诗词?没有人举手。有谁读过一篇爱伦坡的散文?有谁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有谁听过莫扎特《弥撒曲》的Lacrimosa那乐章?……在座的学生都是毫无反应。

天啊!今天的香港学生在课余时间是做些什么的?我于是问:你们天天在打麻雀吗?他们摇头。在唱卡拉OK?他们也摇头。学人家赌马?也摇头。那么一定是玩「闪咭」了?哄堂大笑!

香港学生真的是奇哉怪也。他们对课外的学问一于少理,但又似乎对赌马、打牌之类没有兴趣。另一方面,从读书考试成绩的角度看,港大的学生是世界级。起码,他们当中有机会到外国深造的,成绩都很好。

课堂上的学问,与课外的一般学问往往是两码子的事。香港的学生优于前者而劣于后者。然而,学问的真谛,是以后者为依归的。课堂上的学问再高,充其量,也只可以算是一个书呆子。

我自己的求学过程,与今天的香港学生刚刚相反。少年在香港念中学时,我对课堂上的读物毫无兴趣,但「旁门左道」的学问却超人几级。后来在美国进了大学,才逼着学人家读课程上的书。

不要误会,我不是说学校内的学问不重要。学校——尤其是好的大学——的学问是极其重要的。但大学对思想启发能起重要的作用,可不是由于课本或考试,而是因为可以找到高手老师指点迷津。好的大学的好处,是一个学生能在同时同地找到多个高手老师指导。

是的,在大学念书要追求,要忙得不可开交地找高手,拜师学艺。但以我自己的经验来说,拜高手为师,他们绝少要我读课本。他们鼓励我提出问题,然后指导我去找课本之外的读物来寻求答案。

我是要到了研究生阶段时才知道,写课本的人大都是不见经传的低手。以经济学为例,自马歇尔之后,写过「课本」的经济学高手只有一掌之数。这是因为课本上所说的大都是老生常谈的事,少有新意,创见更谈不上了。然而在课堂上,一般的学生见到没有「常规」的课本就不满意,认为难学,所以教授们为了避免学生的「烦扰」,就把课本规而定之。

在大学念书时,我读过的书籍数以百计,但认为可以一读再读的「课本」只有四本半。最高的是佛利民的学生为他所记录的讲义——那只能算是半本;次高的是人类学者Simpson所著的《The Meaning of Evolution》,其次的是Johnson的《艺术历史》,又其次的是Stigler的《The Theory of Price》,又再其次的是Samuelson的《经济学》。至于我在研究生时期,高手老师艾智仁写的课本,到今天我还没有读过。作为艾老的入室弟子,他的书我是不用读也可以替他写出来的。

是的,即使在大学生时期,我的阅读兴趣往往集中于课本之外的读物上。从丘吉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到Toynbee的《历史论》;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到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从老子的《道德经》到Wolfgang的《A Theory of Art History》;从Watson的《The Double Helix》到Dawkins的《The Selfish Gene》;从史密斯的《原富》到费沙的《利息理论》——我都读得废寝忘餐。假若我算是一个有点学问的人,那么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问是从课外读物学得的。

身为学生而攻读课外的书,当年我还要工作赚钱,以为生计。上课期间,每星期要工作二十小时,暑假则每星期工作五十小时。今天的港大学生,好些要替中学生补习而帮补家计的——这是他们值得赞赏之处。但他们课外的空余时间,应该比我当年为多。为什么他们对课外读物不感兴趣呢?

既不打牌,不赌马,又不玩「闪咭」,难道他(她)们天天「拍拖」去了?不是的。我认为港大的学生只顾「课内」而不顾「课外」的意向,是因为从小就受到什么教育署、什么考试局的约束,使他们养成单为考试而读书的习惯。单为考试而读书,是要花很多时间死记的。

还不止此也。他们从小要学「捉」考试题目,要学「试」考,也要坐什么地铁、巴士等等到老远的地方,找「名师」补习去也。从学问真谛那方面看,这一切都是世界奇闻!只不过人们习以为常,不当一回事罢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