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五常
张五常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8,344
  • 关注人气:228,73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94.06.03)印象派

(1994-06-03 11:30:55)
分类: 五常谈艺术

在人类的视觉艺术史上,绘画中成就特大的应该是法国的印象派。是的,我认为此派的作品,光芒不可方物。身为画家的可能不同意,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看法。但一般懂画而非画家的朋友,想来大都有同感吧——虽然他们可能没有我“评”得那样高。

至于市场的评价,肯定支持我的观点。在今天,市场上出售的印象派名家作品,绝大部分是“次货”——上品大都被博物馆收藏了。我想不到世界上有哪一家有分量的艺术博物馆,不收藏着一些印象派的佳作。

是的,在今天的市场上,印象派的次货,动不动就是数百万美元!要买平价货吗?一幅塞尚的十八吋水彩画,只画得一小半,没有签名,市价港币二百万元!真可惜自己不富有。两年前我看到一幅二十四吋的莫奈油画——有资格被一家二等的博物馆收藏的——是跳楼货。画主以八百万美元买回来,愿以五百万美元出售。梵高的一小幅“人像”,几年前以八千多万美元成交。要是博物馆肯割爱,把他的《麦田上的乌鸦》试之于市,两亿美元是不成问题的吧。

可怜梵高,他在生时只卖出过一幅画。(一说是他弟弟暗中捧场购买;另一说是梵高收到微不足道的画钱后,饥寒交迫之际,见到路旁有个比他更可怜的老妇,就把钱送上,掩面狂奔而去。)

我们不要低贬或否定市场的品评。艺术往往引起人类的内心共鸣;市价的付出,是人类对某物喜好的表达方式之一。除了艺术之外,名牌在市场有价,但历久不衰的名牌,自有其因。另一方面,印象派的画算不上是古画(其出现之年只不过是我们清末民初的“近代”),没有什么“古”值可言的。

今天,稍懂艺术的人都对印象派鼓掌,但在十九世纪的中后期,该派在法国开始大放异釆之际,却是被专家们嘲笑的对象。百多年来,一般评论给这派别的“定义”,是以光作画。但我认为这派别还有另一个比较过瘾的“定义”。那就是:十多个有新意的天才,其画风不被当时法国的学院派沙龙接受,每次作品参选,大都名落孙山,评论者见他们画的似乎与实物无关,就取笑地称之为“印象派”。这可见一个派别的发扬,在开始时不一定受到欢迎。但印象派一开始成立时就有两个重要的成功条件:一、其艺术实在好,有深度而耐看;二、几乎同时有十多位天才会合一起高谈阔论,互相感染,大家不倦地画、画、画。

说起来,印象派画风的始创人可不是法国的天才,而是英国的端纳。这位高手在英国一士谔谔,竟能卓然而成大家,可谓异数。端纳是多产的画家,生平作品七千幅,据说其中有好些是由众门生协助“赶工”而成的,这就难免有点粗制滥造之嫌了。但粗制归粗制,天才归天才,到今天,端纳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可与塞尚、莫奈、梵高等人相提并论。几年前我到伦敦一行,机缘巧合,能恭逢其盛地参观当地举办的端纳大展。其处理的隆重,其场面的壮观,其画作之气吞牛斗,使我留连忘返达半天之久!

端纳于一八五一年谢世,其后法国有几位擅于绘画的富家子弟把印象派画风发扬光大。较早的有毕沙罗、马奈、德加,跟而来的有莫奈、塞尚、雷诺阿——后者是印象派开始时的高手中唯一的穷家子,再跟有高庚,也有穷汉梵高……都是百年仅见的艺术天才。这只是当时众多志同道合的天才的一部分,也可见印象派之所以盛名不衰,上帝之功不可没也。

在艺术史上,一八七七年不可或忘。是年,十八个同派画家拿出二百四十一幅作品,举办一次全面性的印象派展览。这展览震动巴黎,倒不是因为观众欣赏,而是传媒以之为嘲笑对象,大书特书!印象派于是被嘲笑而成了名,这可见不利的宣传有时也会带来“有利”的好处。

真羡慕塞尚。这个可能是历史上最有天分的画家,因为赚不到钱而要靠父亲支持的流浪汉,到了五十岁之后,抢购他的画作的人有德加、雷诺阿、莫奈、毕沙罗。这好比明末的中国书法全盛时期,王铎、倪元璐、黄道周、张瑞图等四大高手抢购另一书法家的作品,是不可想象的事。以绝顶高手抢购同行的作品那点来说,塞尚大概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说印象派以光作画,没有错,但那不是深入的阐释。较为深入的阐释有两点。其一,此派要以光及色彩来“隐去”物体——略如我们苏东坡所说的“游于物之外”的哲学;其二,此派要以“无物”来表现物体的真实性——他们认为物体究竟如何,是观感的事,所以真正的写实是应该以观感为出发点。

与印象派相异而倒转过来看世界的,是今天还健在的美国“写实”派大宗师怀斯(Wyeth)。他以精细的写实来表达自己的观感,使观者感到绝不真实。这与印象派显然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二者对艺术有同样的哲理。

艺术是要表达作者个人对“物”的观感。这表达可以从物“外”而描述物“内”(印象派);或从物“内”而描述物“外”(写实派)。能使观者有共鸣的艺术不可以乱来一通,所以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是“内”、“外”俱备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