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五常谈艺术 |
没有听过沈文裕的钢琴演奏,无从评论。两年前听到四川出了一个天赋不低于郎朗的钢琴神童;几天前在报章读到一个十六岁的钢琴天才在美国崭露头角,出自四川。我想,虽然历史上四川盛产天才,但钢琴天才凤毛麟角,应该是同一人吧。
天才小友的名字是沈文裕,上月十七日在美国洛杉矶的第二届拉赫曼尼诺夫国际钢琴比赛获第一名,奖金美元三万,附带着的更大的奖赏是会被邀请到卡耐基音乐厅演奏。我想,这两个奖加起来不得了,拉赫曼尼诺夫这个国际钢琴比赛是有分量的了。
细读报道,沈文裕这位小友的狂放与高傲竟然在我之上!他说:「莫扎特也是神童,他是有史以来最天才的作曲家,我是最天才的钢琴家。」高傲是天才的专利权。郎朗高傲,李传韵也高傲——高傲得不得了,但似乎比沈文裕略逊一筹。我曾经说过,一个有大成的人无论怎样高傲,总要比一个一事无成的人批评一个有大成的谦卑得多。
写这篇文章,绝对不是反对沈文裕高傲,而是他说要继续参加国际钢琴比赛,彷佛要打遍天下无敌手。我想,一个天才往往有蠢才的另一面,沈文裕还要继续参加比赛,是反映着他的「蠢才」那面了。理由如下。
(一)音乐演奏比赛这回事,赢得一次有国际分量的冠军,再斗下去输不起!得些好意须回手,如果沈文裕再比赛下去,每赛百分之九十九机会获第一也博不过。只要有一次碰中那百分之一的第二,沈小友的声誉就插水下降:天才?天才怎会是第二的?老外的好事之徒可能给他起个别号:第二天才!输不起,绝对输不起。
(二)蠢才!小友看来是相信国际比赛是公正严明的了。无知透顶:这类比赛历来是政治与本领平分秋色,一旦被政治杀下马来,气他不死才奇怪。
(三)历史上任何艺术比赛,只鼓励技术及传统品味,对个人风格的发展有很大的杀伤力,对创意更是大事压制。理由简单不过:艺术比赛必须顾及的,是评审员的品味。如果沈天才认为某曲的某节要如此这般地阐释较好,前人没有尝试过,他敢在比赛时弹出来吗?要赌一手吗?得个第三输身家!艺术比赛从来不鼓励创意,不鼓励纯真的感情表达。昔日伦敦与巴黎的学院绘画比赛如是,今天的摄影沙龙比赛也如是。
郎朗十三岁时在日本参加柴可夫斯基少年组比赛,以萧邦的第二钢琴协奏曲获第一名,之后深造跑天下,不再比赛了。不久前读到一位大师教授的评论,说郎朗做得对的是当年不再参加比赛,因而没有受到「政治」的蹂躏。这方面,天才对天才,郎朗是胜了一筹了。
以演出难度极高的拉赫曼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而获大奖,仅十六岁,沈文裕无疑是天才,技术超凡用不着证明书。他需要争取的是学问与艺术的修养,要从自己有了修养的音乐品味中自然地发展出个人风格。这方面,他的老师应该对他说过无数次了。作为炎黄子孙,我个人的经验,是把中国艺术文化的深度与品味,融合在西方的艺术媒介中,会有很好的效果。我不喜欢把中国的乐曲谱入钢琴去,但恨不得听到莫扎特的音乐能以李清照的诗意感情奏出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