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五常谈艺术 |
少看电影了,但还是与太太去看了《英雄》。看《英雄》免不了要与《卧虎藏龙》相比。太太认为《英雄》胜《卧虎》,因为内容比较容易明白,而武斗的场面也比较好看。
中国的武术好看,虽然深明其理的一些朋友说不中用。今天的世界,重要的当然要讲好看,哪管中用不中用?难道我们还要搞义和团吗?当年我们的刀枪不入成了笑话,但我还是欣赏义和团摆出屎桶来对付西洋鬼子。明知不敌,出个屎桶阵倒也高明。
时代转变了,今天我们是以好看比武术,把西洋鬼子的比下去。可不是吗?三十年前我们抢去看李小龙,只因为他打得确实好看。今天的中国武打,在电影上得到先进科技与金钱的协助,更为精彩了。不可能是真的,不可信,但观者如我,还是幻想为真地欣赏。《英雄》的几场武斗很经典,尤其是在九寨沟的湖上飞来飞去那一幕,值回票价。
《英雄》拍得认真,名重多时的导演张艺谋的处理手法,有舞台剧的味道。演员称职,香港小姐出身的张曼玉名不虚传。以纯电影艺术的角度看,《英雄》有八十分,是世界级水平,足以打天下。可惜这电影的开头与结尾之处都说历史,而历史根本就不是那样的故事。
我不坚持历史电影要忠于史实,但认为不应该全属虚构。一九八七年鬼子佬拍《末代皇帝》,有九十五分。李翰祥先生吹毛求疵,大肆批评其不忠于史实,我忍不住写了平生第一篇影评,盛赞《末代》,得到多地的转载。《末代》与史实是有出入的。我认为作为电影艺术,不仅史实的细节可以有出入,大节也可以。重要的是有史实的味道。《末代》忠于大节,而更重要的是味道正确——有时夸张一点无可厚非。
《英雄》拍秦始皇,其味不正。有两点。其一是刺杀秦皇的故事历来很悲壮。「图穷匕现」那一幕可以不提,但荆轲出发时给人的悲壮感不可忽略。后人稼轩写道:「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这是刺秦皇的悲壮味道。《英雄》的刺客虽然不是荆轲,但被描述为壮而不悲,或悲而不壮,是以为憾。
第二点是《英雄》对秦始皇只褒不贬,其史实味道的分离更大了。没有谁不承认秦始皇有功绩:他界定产权,统一文字与度量衡。但这个皇帝好大喜功,怎可以心中无剑?而焚书坑儒的味道躲到哪里去了?
我不知道当年焚的是什幺书。今天的书废物甚多,要不是侵犯产权,焚烧一些倒也过瘾。但坑儒我就不同意了。有说秦始皇还算仁慈,只坑了四百六十个。我认为坑一个也不成。强权在手而不能容许异见分子的生存,不容易说是好皇君。
最后,我不明白为什幺「英雄」的英译用单数Hero一字。说几位刺客是英雄应用双数Heroes;说只有无名(李连杰)是英雄却又不像。难道「英雄」是指秦始皇?
《英雄》一片是参加世界赛的。读过书的炎黄子孙看了,知道全属虚构,为娱乐而观之,无伤大雅。然而,鬼子佬看了可能以为是中国的史实,不幸的误导可大可小。我认为张艺谋先生应该修改一下片前的文字引言与片后的文字结语,来几句潇洒的disclaimers,可以写得很有文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