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96.04.12)怀古说

(1996-04-12 21:26:55)
分类: 五常谈艺术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杜牧的诗,我懂得背诵五十多年了。今天晚上拿起笔,沉思着要写些什么,想到了这首七绝,想到杜前贤在千多年前拿起那「折戟」的情怀,于是思如泉涌,似乎有很多话要对读者说。

话说几个月前,在上海的路旁一个小摊子上,我花了八十元人民币买了一个古玉壶。这玉壶三吋多高,很不起眼,显然是入土多年的了。以个人对古玉(刻工、风格、色变)所知的推断,这玉壶应该是西汉初期(大约二千一百年前)的产品。

几个月来,这玉壶放在家中的书桌上,不曾细心端详。但今天晚上,因为想到杜牧的诗而细看玉壶,竟然发觉它开始油润生光(这可能是由于我久不久摸它一下——好些时左手握着玩,右手执笔为文)。细看之下,壶是半透明的(这是玉的特征),一面是浮雕,刻着一匹马,粗糙可爱;另一面也是浮雕,刻着的是什么,我看不明白。

玉壶的盖没有遗失,而更奇怪的是,玉石坚硬如铁,壶内弯了进去的「内囊」,古时的工匠是怎样挖「成」的呢?

对着那小玉壶,我想到很多的事情。费时多久才可以完工的小玉壶,不知当时的市价若何?浮雕不仅有艺术性,而且与今天的现代艺术雷同——难道今天的艺术家有复古之思乎?有机会我会向黄永玉、黄苗子等中国艺术前辈讨教,问个究竟的。

苏东坡写《赤壁怀古》,从「大江东去」,而论「风流人物」,写到「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使我感慨万千。辛弃疾写《京口北固亭怀古》,从「千古江山,英雄无觅」说起,跟着就是「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到最后,还是要说「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一个人思古、怀古,自古皆然,而这思也、怀也,若不是见到「折戟」,就是见到「赤壁」之类的物或景而触发的。但像苏学士与辛稼轩那样,我是觉得年纪越大而怀古之情越深的。这可能是因为一个人年长了,见来日无多,心理上就以追忆方法试把「来日」拖长一点。这好比一个要拖长时间来走最后一段路的人,希望能紧握一些什么停留一下。

可不是吗?我的儿女二十多岁,要他们怀古真的是白费心思。他们有的是时间,所以只会向前看。受到我的影响,他们喜欢莫札特的音乐,但要带他们到莫札特的故乡一游,他们就不感兴趣了。

而话说回来,怀古还有另外引人入胜的地方。古人某方面的成就、造诣,或丰功伟绩,甚至是一些奇闻趣事,总是值得我们——尤其年长了的人——神游、向往。

我曾经妙想天开地问过书法老师周慧珺:「假若中国九百年前就有录影带,让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米芾当年如何写他的书法,那么看一分钟你愿意出多少钱?」她想了一下,说道:「三个月的收入。」无独有偶,我也是愿意拿三个月的收入来看一分钟的。这也可见古人的智慧,是世界上最大的金矿。它大部分失传了,但剩下来的小部分,还是值得我们努力发掘,拿来「享用」的。

我不明白,真的不明白,为什么一幅三百五十年前的王铎书法,今天的市价比不上一幅张大千或林风眠的普通作品?为什么一幅明代四大才子之首的冒襄的算是精品的画(不要忘记他的情人是董小宛啊),今天的市价比不上半张吴冠中的宣纸画。吴老的画值钱是应该的,但他为之五体投地的明代徐渭的书法,其市价却差了一大截。

对这些怪现象的唯一解释,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怀古的人着实不多。这倒不是因为今天的人不知道古人的智慧是个大金矿,而是要懂得怎样去开掘这个矿藏,还要花很多时间去学习。今天的人,为米折腰,身不由己,古人的智慧金矿不能充饥,因此就无暇顾及吧?

羡慕黄君实这样的人。他天天看古书古画,天天可以神游,然而这是他的职业,可于神游中而「得米」,不用折腰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