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3.03.27)《经济解释》的意外回响

(2003-03-27 15:56:07)
分类: 五常谈学术

书分三卷的《经济解释》是在有困扰的日子中写成的。有难以形容的冲动要写,而能在两年内完工,主要是《苹果日报》。一项庞大的思想工程,如果没有每星期交出三千字的承诺,可能永远写不完。

心底里有几句话。写到中途,黎智英说太深,希望我早日完稿。好些朋友也说太深。然而,草草了事、或半途收笔,我怎样也不同意。有几次我真的太累,不能继续下去,希望能断稿两三个星期。但恐怕一停下来,《苹果》给我腰斩。后来黎老弟说不会腰斩,使我安心,但我还是怕断稿会给《苹果》麻烦,坚持不断。

完工后,《苹果》的有关编辑说《经济解释》是读者评价最高的,而跟着国内的回响,把该书捧到天上去。这些使我觉得没有辜负《苹果》的篇幅。不容易有三十多万字的学术分析连载在大众化的报章上,从来没有,以后也不会有吧。但如果不是这样连载而又知道很多读者(尤其是国内)追读,《经济解释》不可能两年完工。

动笔前考虑清楚了。我要写一本有概括性的经济学的书,而如果不能胜于前人就不应该写。另一方面,清楚明白,我没有资格写一本胜于前人的经济巨着:史密斯、李嘉图、米尔、马歇尔等大师的巨着,虽然容易找到不同意的地方,我五体投地,不敢言胜。但我想,我可以在某方面写有概括性的胜于前人。

这就带来自己要划定的概括范围,不能太窄,也不能太广。如下三点是动笔前决定了的。其一,集中于解释现象。任何对解释现象可以不用的工具都撇开了,而福利经济更是不谈。其二,现象的概括,我没有佛利民等人对货币及有关现象的操纵,也没有史德拉等人对工商业资料的操纵。我的专长是街头巷尾的现象。这方面我下了三十多年的功夫,知得比他们多,而街头巷尾的好处,是现象变化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微不足道的现象的证实成本低,可以小应用到大那边去,而又因为小现象、小观察多得很,印证理论或假说可以容易地来去纵横。

其三,经过数十年对经济理论的勤修,认为有解释用场的理论要尽量简化,于是简化了数十年。《经济解释》动笔前我简化后剩下来的只有一招:需求定律。是的,只有一条向右下倾斜的需求曲线。

一九九八年,我说经济理论只有三招:需求定律、局限下争取极大化、成本是最高代价。一九九九年,我说成本就是局限,所以第三招可以省去。二○○○年,我认为所有局限都可以看为一种价,所以第二招也可以省去。只有需求定律不可或缺,虽然为了利便分析我以两招下笔。

下笔前我反覆推敲经济理论的全面要点。经过三十多年的日思夜想,哪些理念可弃,哪些要留,胸有成竹,自觉可以用作解释行为的理论,大致融会贯通。

困难的地方只有一处。那就是生产成本的规律与分析。传统的长、短线的供应曲线技术漂亮,但言不成理,而产出函数可用于数字资料的处理,但对解释行为派不上用场。老师艾智仁五十年前就认为传统的生产成本分析有问题,但他的建议却画不出一条成本曲线来。最大的麻烦还是高斯与德姆塞茨等关心的自然专利的问题。这问题到了我的手上,增加了严重性。产量增加而平均成本不断下降的情况,会有垄断的出现,不会有竞争。然而,街头巷尾所见,或工厂的考查,都显示着产量增平均成本不断下降,但竞争激烈。这些证据不仅含意着传统的成本曲线一无是处,而更重要的是传统的竞争与垄断的分析要从头做起。

我为生产成本的规律与处理,食不知味凡数月。后来得到一家印刷商提供了精确的成本数据,跟着自己修改了早被遗弃了的上头成本,以租值的理念重新阐释。这些加起来使我得到满意的生产成本的规律,顺理成章,市场的垄断与竞争的分析就有了一个新面貌。

是的,书分三卷的《经济解释》有很多与众不同的地方。主要是一、为了简化与专于解释我清除了不少理论废物。二、多年来得到师友的启发,知道传统理论的弱点,大事修改。搞通了生产成本之后,余下的自己有信心,所以三卷写来前后一贯。

外国及香港的经济学者的评价会怎样要好些年后才知道,因为我所说的与他们熟知的是两回事,虽然我认为自己的分析只是传统加上修改、变化、重新组合。我今天重视的首要是国内读者的回响。春江水暖鸭先知,国内的读者读译本,大都是历来的经典之作,成见较少,而他们又肯投资时间去读我的《经济解释》

只过了四个月,国内有两个一般性的回响,都很意外。其一是他们认为《经济解释》在理论上有完整的架构。说是意外,因为下笔时从来没有想过架构这个问题。我只是拿着几个重点下笔,但求前后贯通,没有矛盾。史密斯的巨着是有架构的,非常好。李嘉图也有,但太复杂。米尔的架构不明确。马歇尔的架构最清楚,同不同意也是我的典范。

马歇尔之后,分类专着的作品盛行,要不是不够概括而不论架构,就是环绕着马氏的而多加数学方程式,尤其是把一般均衡的模式加进去。马歇尔划定下来的架构不容易被取代。如果说《经济解释》有完整架构,那也是从马歇尔演变出来的。有三点不同。一、架构的骨干比较简单:废除了马氏的长、短线,而均衡与不均衡用上新的阐释。二、理念拿得比较准:马氏的成本与租值理念是拿不准的,而「量」的理解也不够深入。三、局限条件大幅增加:产权与交易费用等局限马氏是没有处理的。我认为这些是改进,但没有马氏的架构就不可能有《经济解释》

第二个意外的回响,是国内的读者认为《经济解释》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paradigm)。如果我这套书真的是有新范式的话,那就是来自高斯、艾智仁、德姆塞茨、史德拉、佛利民、赫舒拉发等人的启发了。

这范式其实很简单,只有两点。一、把所有复杂理论简化为一条需求定律,然后以自己所能把这定律的含意与变化推到尽。二、大量加进产权与交易费用等局限条件,试行有系统地处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