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2.11.07)请挽狂澜于既倒——致董建华先生(之五)

(2002-11-07 14:02:37)
分类: 五常谈经济

放弃垄断 搞港口与展销

 

香港是中国沿岸最佳的港口。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制造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货物的进出口增加得非常快。在这个令人鼓舞的发展中,香港分享的利益竟然近于零!是怎样的一回事呢?南中国是今天世界上的一个重要产出中心,沿海的货运码头去年的增长率大都在百分之五十以上,但作为最佳港口的香港,这货运增长率只有百分之一。

 

这不幸发展有一个重要原因:香港的货运费用比国内的贵。几年前听说香港的费用高出国内的大约百分之十;今天却高出三分之一。困难所在,是香港的货运码头经过招标竞投,码头的或多或少的控制权在政府的手上。那是说,香港政府是货运服务供应的幕后垄断者。香港还有不少沿岸之地可作货运的,大量放出来会增加竞争而使货运费用下降。至于那些以为可以垄断而竞投过高的受损者,政府总可以想出一些补救的办法。

 

问题是这样的。以控制服务供应的招标办法,促成垄断或寡头竞争之价,政府的招标收入是会增加的。但这只是增加直接的库房收入,忘记了可能远为庞大的间接政府收益。尽量开放货运码头的数量,使运费大幅下降,有关的生意会跟着增加,而后者会间接地给政府带来税收。

 

不久前我在落马洲邻近的三号干线见到货柜车排队,车龙长达十英里,等候的时间起码半天!据说这是常见的现象。我为此托朋友查询究竟,因为认为转口货根本不需要过关检查。过了两天回应说贸易发展局的朋友也不清楚是什么促成长龙现象。可能是很小的枝节促成很大的时间费用增加,政府要从速正面处理。

 

损害更大的政府垄断,是展销场所的供应。目前香港主要的展销地方,是贸易发展局的展销中心:地方大、高档,但租金奇高而又不能持久地租用。我深信,让私人地产商搞比较低档的场地,可以长久租用,每月每呎租金只是十元八块,国内的厂商或销售商有兴趣的一定数以千计。私营的展销场所可以很多,会把产品分类、分省,甚至分市来处理。这样一来,整个香港就成为中国的外商购物中心了。

 

可不是吗?考虑通讯费用、基建、港口、地点等,中国今天没有一个城市能有香港那样作展销的优越性。例如在上海挂个长途电话到美国比香港贵十多倍。国内要到香港来搞展销的不计其数,但大部分的厂商是小资本,也不是什么世界名牌。他们的兴趣是廉租长期展销。他们也喜欢带自己的、懂产品而又工资低廉的员工来工作。都让他们进来吧。数以万计的国内商人到香港做生意,商场与住宅楼宇的需求会大幅上升。

 

还有一项重要的。那就是香港的法律执行,对商业合约的保障比国内的远为可靠——起码目前如是。这样,内商与外商的买卖成交,以香港为中心可以说是购买我们的法律服务。

 

新来开业的人,还没有交足够的税,香港政府要收定居的一项人头税,作为保安及公共设施的费用。正确的经济分析说,只要政府能抽取一个适当的人头税,用以弥补公共服务的费用,廉价劳力的引进会使一个经济的租值增加。当然,这些外来的在孩子教育与医疗等事项上都要自付费用,一段长时期如是,而综援金更是不发的了。

 

香港政府除了在幕后控制展销的垄断权外,土地政策也与展销的发展背道而驰。例如,香港仔今天的工业楼宇,空空如也,其楼价只有建筑费的一半。为什么不改作住宅用途呢?又例如,深水埗及油麻地一带的旧住宅楼宇,残破不堪,为什么不用eminent domain或类同的法例协助地产商收购,改建展销场所?又再例如,到香港采购的商人一般非大富,为什么不容许多建三星酒店?

 

还是那个老问题:政府以出售垄断权及出售土地而获取直接库房收益,与经济整体的收益有冲突。但经济的整体收益若有长进,政府的库房收益迟早会增加。这后者是间接的,要戴上远视眼镜才看得到。经济政策要从长远的整体角度看。

 

结论是简单的。香港有联系汇率,工业北移,服务工资过高,在竞争上失去了昔日的优势,是以为难。我问:香港有最佳的港口,地理位置一流,学术、医疗人材鼎盛,通讯、基建、法治皆属甲级,如果没有政府干预市场,在上述不幸的情况下,香港会向哪方面发展呢?综观香港的各种市价——那反映需求的相对价格——有如下的结论。教育市场可以大搞,但必须私营从事;医疗市场可为,但也要以私营从事,虽然有大成的机会不及教育;货运码头大量增加,运费下降,可使香港的港口再耀武扬威;大量增加展销场地,多办廉价酒店,国内厂商与国外买办皆客似云来。这些是自由市场必会促成的行业,不是搞数码港或中药港那种先知先觉的水晶球建议,而是看着市场的相对价格而下的定论。

 

与市场扯不上关系的福利经济可免则免。综援金要大幅削减,而强积金这个不合时宜的制度应该取缔。

 

(之五,未完待续)

 
 
《致董建华先生》系列之四:
《致董建华先生》系列之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