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五常谈经济 |
结论
写此六期文章之前,万国商业机器请我作二十分钟的主题讲话。我不知有记者在场,中了计。建议香港的公务员减薪百分之四十,虽然博得满场掌声,但朋友说,电台名家如郑大班之流把我骂了好几个早上。我为此要澄清观点,顺便解释毫无恶意。一起笔就说是不能成事的建议,怎会有恶意呢?作为茶余饭后之谈,让读者思考一下,倒是可以的。然而,心底里我还是想,不可能是因为既得益分子的抗拒、压力团体的左右,处理这些困难董建华先生可能有办法。
不久前在美国的中文报章读到财政司长梁锦松的言论,不以为然。他说上海与香港只会互辅,不会竞争。互辅合作是对的,但竞争对杀也对。合作与竞争的并存是没有冲突的。上海与香港是类同的城市,同行如敌国,怎可以不竞争,试把对手杀下马来?
我说过了,如果国内废除所有外汇管制,大事开放金融,上海的经济会在五年之内超越香港。我又曾经提及,虽然时间相同,上海的太阳比香港的早升一个小时。纽约的太阳比芝加哥的早升一个小时,前者先开市,后者的股市、金融等行业远逊于前者。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的上海比香港繁荣,有口皆碑,显示该市也有地理上的优势。上海是长江一带的商业中心,香港是珠江三角洲的头头,各擅胜场,是二十一世纪的两个经济重镇。香港的困难,是若以目前的情况发展下去,不容易与上海并驾齐驱。
梁老弟锦松应该明白,同一民族,同一国家,竞争条件相若的城市其平均国民收入迟早会大致相同。不久前我大略计算过,从物价调整后看实质收入,香港只比上海高四分之一强。这是个好现象。今天上海市民的生活很不错,而若开放金融,其实质收入与香港看齐会是一瞬之间。只要香港的实质收入能保持不低于上海,我们今天的经济困境不会是大灾难。我担心的是上海的经济不断上升,而香港的不断下跌,到后来他们的生活水平比我们的高很多。这是很可能发生的事。如果上帝今天能与我们签订合约,指明香港的生活水平永远不会低于上海,我建议立刻签约。
较为乐观的一面也是有的。那就是香港有机会持久地胜于上海。不会胜很多,但如果上海开放金融后的必然急升,而我们还能持久地稍胜该市,那就真的很了不起。维持我们今天的经济政策,这「持久稍胜」是不可能的事。想来想去,我认为唯一可以保持「稍胜」的办法——让上海开放金融还「稍胜」——是要抢先霸占市场。这是基于先拔头筹可以稳守的理念,历史的经验是支持的。
为这个问题我考虑了在五年至十年之间香港应该还有的较为优越的竞争条件,建议香港要迅速地利用这些条件去「抢市」。不谈地理位置,我认为如下四项香港在可见的七、八年间还会明显地比国内任何地方为优:
(一)货运港口:这项香港应该永远优胜。
(二)学术与医疗的人材与设备:这项再胜国内十年似乎不难。
(三)通讯与信息:本来已远高于香港的国际长途电话费用,最近国内又再提升。五年之内香港的通讯费用会远低于国内的应该是可以肯定的吧。至于信息或讯息那方面,国内的媒体还有诸多管制,而虽然香港今天炒的热闹的二十三条势在必行,对商业讯息的影响似乎不大。
(四)法律保障:这主要是指商业合约的保障法律,香港目前大为占优,而这方面五年之内国内是不容易追上的。
在上述的优越条件下,纵观现有的多种相对价格,我问:如果香港的资源使用是以自由市场取舍,哪些行业可以兴盛起来呢?
最有前途应该是展销。不是一般的展销,而是让国内的工厂或企业,大大小小的,带物品与员工到香港来作长期展销。场地要相宜(每月每呎十元八块),而外来采购的商人要多有廉价酒店的供应。来港展销当然要付利得税,定居的可加一项人头税作为保安与公共设施的费用。
观察到的相对价格的含意,是以繁盛但楼宇残破不堪的地区大量改建展销场所。通讯、信息、法律等服务香港有优越性,怎可以不利用一下?政府要放弃目前的土地政策。
跟着可为的是大量增加货运与引进国内的进出口商人。尽量增加货运码头,让竞争大幅地减低运费,而国内的进出口商人与展销商同等待遇,自由来港,他们对香港的住宅与写字楼的需求会大幅增加。不要强迫他们买楼才可以定居,来做生意是足够的要求。
因为目前国内的教师薪酬低,师资比不上香港的,而国内的学子要学英文。大搞教育市场有明显的相对价格的支持,但学校要私营从事。学券制可以资助教育而又同时把学校改作私营。这样,我这个退了休的老人家可能要东山复出了!
重要的是容许大量的国内学子来港求学(是的,他们不少出得起学费),香港本土的学生学普通话,学中国的文化与中国的情况,远为容易。这比我们今天不知所谓的母语教学高明得多了。国内的学子勤奋好学,有他们的参与,香港不成气候的学术气氛有机会搞起来。
比较不肯定的是以医券搞医疗市场中心。看来比较复杂(医券不能以人算,要以较严重的病算),而短暂来港求医的怎样处理我更是门外汉。今天公立医疗的费用大得惊人,乐善好施香港再也负荷不起。医疗改私营,而综援等福利可免则免。二十一世纪的天下大势,是大搞福利的经济会成为弱者。
今天香港的人口是六百多万;深圳的人口近五百万,其中七成是流动人口。二者加起来一千一百万。作为南中国生产中心的商业总汇,也作为整个中国的一个货运、教育与展销重点,深圳与香港加起来的人口上升至千五到二千万之间不是夸张的数字。
只要保安、公共设施等跟得上,来港的是正当的商人与学子,定居的在未交足够的税之前付适当的人头税,香港增加二百万商业流动人口(可定居但没有户籍),会带来三十至五十万来自国内的小商户及大商户的小代理。纵观国内的发展与香港还有的商业优越条件,这数字绝不苛求。商似云来,必会增加足以挽救香港经济的需求。这些是董建华先生的工作了。
(之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