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五常
张五常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8,344
  • 关注人气:228,73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4.01.08)沙场秋点兵

(2004-01-08 21:04:43)
分类: 五常谈艺术

作研究生时老师艾智仁说了几句对我影响很大的话。他说:「没有一位老师怀疑你求学的热情,但你要知道,成功只能以成果衡量,其它一切都不重要。」艾师可能因为见到我喜欢夸夸其谈,就开门见山地教训一下。我想,既然夸夸其谈不重要,那就不用改了,但成果总要做一点出来。那是三十八年前,而从那天起,我老是要做出一些可以看得到的成果,不断地尝试。

成果主要是给自己看的,其它人怎样想要管也管不着。这几年退了休,试行整理自己数十年的所得,主要还是给自己看。后者我可能比好些其它人散漫,或较少关心,因为有些文稿找不到了。

年轻时听说李白不保存自己的诗作,随意挥来,随手丢去。但我有一本七百多页的《李白全集》,字小而又印得密密麻麻的,如果他自己不保存,怎会有那么多作品遗留下来呢?十多年前在北京见到一整套《苏东坡全集》,是清代的线装书,叫价人民币二万,相宜之极也。当时手上不够钱,回港后知道侯运辉要去北京,委托他替我买下来。殊不知侯夫子替我还价万六,卖家不减,他竟然不买。消息传了出去,一位律师不动声色,飞到北京买了下来,如获至宝。苏学士也是小心地保存了自己的作品的。

舒巷城谢世后,朋友们以为他保存下来的作品不多,殊不知他的太太在家中找寻,差不多全部找了出来。数不清花千树替舒巷城出版了多少本书了。

轮到我自己,中文写的这几年整理得差不多了,只有二三十篇在九十年代初期发表的找不到。是少量,其中似乎没有格外重要的。美国的师友听到这些年来我写了不少中语散文,希望能选出一些译成英语,在西方出版。最怕翻译工作,而聘请专人翻译,有关经济的可能译得不当,要自己修改就更头痛了。散文的英译慢慢再算吧。

摄影那方面,一九九三年为四友联展出版的《往日时光》,我有五十帧旧作在其中。然而,自己认为应该怎样处理的摄影艺术,只是断断续续地在脑中想了三十多年,没有作品。最近几个月我才拿起算是被高科技淘汰了的旧相机,把脑中想的拍摄出来。摄得快,已出版了《流光幻影》与《荷乡掠影》两本摄影集;第三本题为《武陵散记》,作品齐备了,将于二月出版。大约五本摄影集就足以表达自己想了多年的光的艺术。看来要到九寨沟走一趟。

是有趣的观点,可能没有人想过。整理作品不一定是指整理已经产出的:在脑中想通了,还未产出,也要整理,虽然要多加一重产出手续。三十年前高斯常说的需要「整理」的两篇大文,一篇关于美国的野生大水牛,另一篇关于马歇尔,只是作了多年研究,想好了怎样下笔,但没有写出来。可惜今天还没有写出来,而他九十三岁了,恐怕不能写出来了。

严格地说,整理作品要包括脑中想好了的。这几个月我决定先产出而后整理摄影作品,是因为这门造诣要到外间跑,体力状态重要。一旦遇到适当环境,动作要快,有时要迅速奔走。整理作品(或思想)的时间选择显然是重要的。

这就带到整理自己的专业思维——经济学——的处理。真幸运,我选六十五岁动笔写书分三卷的《经济解释》,选对了。之前的二十年我少写严谨的经济文章,多在街头巷尾跑,为的是要积累观察,融会思维。这导致不少人闲言闲语,胡说八道,指我放弃了学术云云。于今回顾,早三几年动笔这三卷书是写不出来的。只用了两年时间、一气呵成三十万字的《经济解释》,据说今天有四千多个网站局部或全部转载。外人重视我当然高兴,但更重要的是完工后一年,自己翻阅,认为再不能写出那样满意的成果。积累了四十年的学问,成功地来一个大总结,天下学者虽多,有谁可以这样幸运呢?

我打算两三年后为《经济解释》来一次修改,补加多篇有关的散文作为附录。英译何时动笔、由谁动笔等是头痛的问题,但高斯、诺斯、巴赛尔等朋友催促这英译本。翻译是艰巨而沉闷的工程,又要补加注脚,一年的时间不一定足够。

最后要整理的,是英语文章的结集,断断续续(断多于续)地搞了几年,遇到的困难不少。其一是找不到一些文稿。今天还找不到的,最重要是一篇简短的、写于一九七八年的关于期货市场的文稿,没有发表过。其二是两份厚厚的关于石油工业的价格与合约分析。花了四年时间,得到该工业的重要机构与专家的全面协助才写成,艾智仁曾经说是他读过的最深入的实证经济研究。可惜是顾问工作,卖断了,物主不是笔者,而又牵涉到几家石油公司的文件,发表的许可是不易获得的了。

第三项困难,是这些年来看人家的生平文章结集,一般是把原来在学报发表的版本扫描入碟,然后复印成书。成本相宜,但这种百鸟归巢的制法马虎得很,不好看。我要的是重新打字、校对、排版,注脚要放在每页之下,而需要时加上一些前言后语。这要花不少时间,也是要聘用助理的工程了。

不管怎样,我决定了英语文章的结集要在今年底之前出版。到那时,摄影的思维整理也应该差不多了。明年我会有较多的时间,关起门来细想,考虑怎样把学问写进书法去。

艾师当年说得对:成功只能以成果衡量。能否传世是另一回事,一个求学的人总要拿得出一些有点斤两的成果来看看。要怎样才能办到呢?说要有耐力,有毅力,都不错,但这些老生常谈不足够。给同学们说一个小秘密吧。我认为在造诣上要有成果,从事者要有点「杀气」,英语所谓killer instinct是也。这是说到了结尾的重要关头,要懂得作一口深呼吸,然后手起刀落。

辛稼轩的《破阵子》是这样说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