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五常谈艺术 |
去年六月,我决定重施故技,搞搁置了三十八年的摄影艺术,打算在一年内出版五本摄影集。那大概是三百七十帧作品。福哥听到,破口大骂,说他几年才摄得三几帧可取之作。他是大名家,我不见经传,怎可以比他快那么多呢?解释是,福哥的摄影务求精彩难得,而我只是摄诗,要做个以光表达感情的二十一世纪的李太白,倚马可待也。
今年三月底,我凑够了五本摄影集的作品,在现场拍摄的时间加起来只六七十个小时,其中全是梅花的《寂寞开无主》,摄影时间仅五个小时。话虽如此,细想怎样拍摄的时间很长,断断续续地想了数十年,而整理出版的文字与编排,一本就要花个多月时间。
我的策略是这样的。一、自己从小对光的变化有认识,拍摄时主要是找奇异的光看。二、自己对中西双方的文化有数十年的修行,也助教过西方艺术历史,要试把这些学问表达在摄影作品中。三、自己背得出数百首中国的诗词,这些文字对景物的感情表达有独到之处,我要把古人的感情通过自己的阐释在摄影作品中表达出来。上述三点想之成理,而拍摄起来比我事前想象的来得容易,至于可否传世,或算不算是好艺术,恐怕要等一些时日才能知道了。
在十个月的摄影过程中,我有两项发现。其一,中国古时的诗人写的大都是景与情,但拍摄时我脑中想到的多是词句,少想到诗句,虽然背得出的诗比词多一点。词也是诗,只是长短句对景与情的表达比较深刻,拿起照相机脑子中浮现的多是词句。其二,虽然我最欣赏苏东坡,对他的词读得多,但摄影时脑子中想到的词句最多是辛弃疾,跟着是李清照,苏学士反为较少。柳永、秦观、纳兰容若等大师的词句也常想到,但大词家李后主却奇怪地感受较少。
我为词句在脑中出现的频率不同想了好一阵,认为有些作者的文字使我能较为容易地看到画面,而另一些则比较困难。我曾经说中国的诗人李贺,在文字上给读者的奇异感受很像美国的爱伦坡,但爱伦坡的文字很容易使读者看到画面——这方面胜李贺一筹。但一般而言,写景写情,使人容易看到画面的诗人,我认识的文化中最出色是中国的。
节录一些词句示范我要说的吧。先看我认为最易看到画面的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青玉案》
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阑却怕,风雷怒,鱼龙惨。《水龙吟》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
再看我排第二的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凤凰台上忆吹箫》
落日镕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永遇乐》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绵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翦梅》
稍跌一级看柳永: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八声甘州》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望海潮》
又看秦少游: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满庭芳》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
最后看纳兰容若: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渝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长相思》
上述的例子足以示范,这些文字很容易使人看到画面。我的第一个感受,是这些词句刻划景物,入木三分,不是表面地写景。跟着意识到的,是这些诗人能把深厚的感情写进景物之内。是的,上述的诗人不是以景写情,而是以情写景。从表达画面的角度看,我认为李后主及一些大词手比较弱,因为读来有以景写情的感受。
轮到我凭着中国的诗词搞摄影,我想,摄影不是文字,以情摄景很困难。但倒转过来,以景摄情可能是个好去处。古人以感情写出可以令人一读而看到画面的文字,但摄影本身就是画面,我要尝试的是从画面摄到感情那一边,而这是以画面摄出诗句或词句了。方法是本着前人的佳句,把看到的景物倒转过来而达之,有点抄袭的味道。
我说诗人的画面表达,苏东坡比不上辛弃疾与李清照。这看来是因为前者的个性旷达,不拘小节,是少为也,非不能也。
真的下功夫以情写景,古往今来,最出色的可能还是苏学士的《永遇乐》: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徧。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